[导读]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成败和中国医改将何去何从?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安”“国防”服务类似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将这样的服务放手交给私营机构,而且是营利性私营机构提供是否合理,可行?
内容导航: |
|
(画外音:对于医疗保险方面的民营化改革遇到最常见的问题提就是“风险选择”和“逆向选择”。前者是指营利性保险企业只愿意接纳相对健康的人群加入保险;后者是指越是体弱多病的人群越积极购买保险。形成这两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未能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享有完全相同程度的信息”这一前提条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从理论上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如果“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就会导致无法实现最高效的资源分配,出现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效”的情况。斯蒂格利茨认为,医疗保险市场就是一个极有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规模严重“市场失灵”的领域,应当有政府的介入。经济学理论和迄今为止的实证分析都证明,民营保险市场不具备根本解决医疗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得能力,只有强制全民入保的全民保险制度才具备这种能力。
实证数据证明了上述理论的有效性。在美国政府主办的“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障”两项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是3% 左右,而同期私营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高达25%。在智利和菲律宾私营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高达30% 和45%。)
迈克尔:怎么样?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都证明私营营利性机构解决不了医疗保障问题。
主持人:迈克尔这个证据确实非常有说服力。但是,我怎么感觉你们双方对于私营还是国营的争论不在一个领域中?
周教授:终于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医疗改革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从公共医疗,基础医疗到补充医疗的不同医疗服务内容,也包括了患者、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医药制造流通几个不同的经济环节。我刚才提示迈克尔的一个逻辑错误就是:他以“医疗保险”的政府控制全民强制要求,推导出“医疗服务”的国家投入和国家垄断经营的必要性。当前国内医疗改革争论中,这个逻辑错误也十分普遍,每次一提到政府加大医疗保健投入,最后就落在了政府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重新规划,政府对医院、诊所的统一管理等等方面。
主持人:这似乎确实是个空白点:将“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区别对待。前一段时间,对政府医改投入应该“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认为“供方”是医院和医保,“需方”是患者。
迈克尔:周教授的意思是,你并不反对政府为全民提供强制性的医疗保险服务,但是要求政府允许私营医疗服务机构的增长?
周教授:不错。我尤其强调后者,是因为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态,政府在服务行业的过度管制已经成为整体经济转型中的一个制度障碍。这个问题不但出现在医疗服务行业,也出现在金融、电信、文化艺术、交通运输等多个关键服务行业。我相信,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取决于政府在上述服务行业的制度改革。
迈克尔:可是,周教授,你怎么确信政府主导的“全民医保”和私营医疗服务可以共存呢?
周教授:现实中这样的共存并不罕见。刚才说到的“英国模式”就是个例子,在中国的台湾,澳门地区也有这样的例子......
主持人:看样子,今天我们的两位嘉宾在更高的层面上达成了一致。关于两种政策共存的问题,我们期待在迈克尔日后的纪录片中能够看到更生动的故事,也希望周教授的下一本书里面给出更全面的分析。好,各位观众,感谢收看本期的“山寨讲坛”,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相关阅读】
共3页: 上一页 [1][2]3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