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医联体受到追捧,但大多却形同虚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独辟蹊径,采取了通过兼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建立托管制分级医联体的形式,创立了一种新的医联体组建形式。托管制分级医联体摆脱了当前医联体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其未来能否成为主流的医联体形式仍需时间检验。
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称“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陈竺再次提出,医改下一步的最重要的是建立“医联体”。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医联体成为当前各地首选的医院合作模式:北京于2013年底制定了3年内建设50个医联体的规划,山东、江西、内蒙古等各地也在尝试组建医联体。其实,政府主管部门之所以倡导医联体的形式,主要是想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让患者小病不出社区,实现医患双方的双赢。
不过,当前各地组建的医联体能否真正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它能否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目标?还是仅流于表面?什么形式的医联体才能真正实现其医疗资源共享的初衷?
医联体大多形同虚设
就目前而言,很多医联体大多形同虚设。出现这种状况,也是有几个原因导致的:
1、患者不够信任基层医院
现在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水平很低,有很多基本的诊断也无法做出,在大部分患者的印象里首诊很重要,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对基层医院处于一种不信任的状态。
2013年9月份北京某媒体做的一个调研显示,北京市大概接近4成民众小病仍然选择去大医院,很多大医院的热门科室仍处于一号难求的状态。
2、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药品导致了患者的抵触
受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种类的限制,很多常用药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药房都拿不到。比如以北京市朝阳医院为例,零差率销售的药品达到1400余种,而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品种到年底也才700种,仅朝阳医院的一半。不同级别药品拥有量差距这么大,也使得很多患者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就诊。
3、医院间利益难分配
医联体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止体现在患者对医院的选择上,还表现为很多医院也不愿意放弃有利可图的“优质”患者,接收没什么油水的普通患者。有的二级医院管理人员甚至表示,医联体最终受益的是三甲医院,像二级医院可能就是利益受损方,所以他们对此不是很积极。
4、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不足以支撑医联体运作
众所周知,要想使医联体真正运转起来,离不开IT系统的支撑,毕竟双向转诊和数据共享都是建立在IT系统基础之上的。但是目前流行的医联体形式中,多家医院仍是独立运作的,其IT系统也没有实现有效连接。
建立托管制分级医联体
如上所述,当前医联体在推行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挑战。在尝试医联体组建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独辟蹊径,采取了通过兼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建立托管制分级医联体的形式,创立了一种新的医联体组建形式。
2011年,广安门医院收购了原北京市大兴中医院,与以往概念中的收购不同的是,虽然后者的人、财、物全部归前者管理,原来的医院名称也取消,改名为广安门医院南区,两者同属一个法人,两个院区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不过该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后者原来的资产属于大兴区政府,其原来的管理权限也属于大兴区政府;在此模式中,广安门医院只是在南区新建科室时进行投资,其他方面并不出资,大兴区政府仍然会对南区进行投资。这种形式不同于组建集团化医院,被称为托管制分级医联体。
托管制分级医联体的优势是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作为主导,纳入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财、物都归主导医院管理,后者产生的效益也纳入到前者,由前者进行统筹规划和二次分配,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大型医院可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量的增长,比如被托管的广安门医院南区的业务量比托管前增长了一倍,有效缓解了广安门医院的就诊压力。
【HC3i观点】目前来看,广安门医院建立的托管制分级医联体模式是成功的,实现了医联体的初衷:资源的有效共享,患者的分流,可以使当前流行的医联体模式摆脱困境。那么,未来这种托管制分级医联体模式能否成为主流模式得到推广?这能否成为现实仍需政府和医院等多方努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医联体的最终走向!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