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院士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是我国病毒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与高科技城市深圳也缘分颇深。他曾参加深圳虚拟大学园区的奠基仪式,其成功研发的干扰素曾转让给深圳多家医药企业生产。今年,侯云德院士还被聘为深圳大学创新药物研究所顾问。
医学的根本是健康信息
在展望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时,侯云德院士表示,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并且对促进经济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信息医学方面,我国从1996年开始基因组学研究;现在落户深圳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已经成为世界上基因组学研究的佼佼者。侯云德说,现在的基因研究已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个人身上。“花1千美元就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全序列基因,从中可以了解他有哪些的疾病倾向,很了不起。”
“说到底,医学就是关于信息的科学。个人的健康信息对医生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侯云德表示,医疗信息化的称谓在国内不断变化,早期叫数码卫生,后来叫信息化,近年开始有了移动医疗、智能医疗、智慧医疗等说法。总的来说,是信息技术与医疗事业的结合不断深入,是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促进医学研究、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而这也是国外医疗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
医疗卫生信息化,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而且为产业和创新带来机会。有机构分析显示,2012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IT市场规模为176.6亿元,比2011年增长21%。
将迎来个性化医疗时代
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特征是,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正走向“4P”医学模式。“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
侯云德说,发展智慧医疗,也就是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进行生命体征采集与健康监测,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是符合当前的“4P”医学模式要求的。特别是在疾病预防和个性化医疗两个方面,智慧医疗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从治疗走向预防,而预防的基础是掌握个人的健康信息。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
在智慧医疗中,各种无线传感仪可以把测量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专用的监护仪器或者各种通信终端上,如PC、手机、PDA、专用的信息采集端等,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或者跟踪研究人群的病情和生理状况,进行及时处理统计,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用于个性化的诊断、治疗乃至新药研发。
智慧医疗要打破信息藩篱
医疗卫生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已经将其列入发展规划,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阻力。侯云德说,医院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愿意相互承认体检结果,成为个人健康信息共享的一个障碍,要实现医疗信息化就必须打破这一障碍。
深圳的信息技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市场嗅觉敏锐,纷纷介入智慧医疗产业,自主研发了大量移动医疗设备和相关信息处理平台。其中有些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在国内也在积极推动与电视、网络、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将构建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再到家庭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网络。
侯云德说,在信息技术领域,深圳有华为、中兴通讯等;在云计算领域,深圳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在医疗设备领域,深圳有迈瑞、倍泰这样的业内领先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深圳有华大基因等知名研究机构……总之,深圳发展智慧医疗优势显著,应当立足深圳、放眼全国,有条件时还可以进军国际移动医疗市场。
他建议说,如果从开拓市场的角度考虑,发展智慧医疗可以从易到难,先开发保健市场,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网络的作用,解决60岁以上老人的看病难问题。这也是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利用云计算技术,研发、搭建全国统一的电子医疗平台,将包括个人病史、疫苗预防、基因情况等方方面面的个人健康信息纳入其中,并最终实现健康信息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共通共享。
【人物简历】侯云德,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学院医本科。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技术总负责人,曾经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