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开展临床路径首先就是成立医院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和临床路径设计小组。然后根据医院的自身特点,选择病种,建立标准体系,同时收集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
内容导航: |
|
步骤六:常用指标包括:
1、年度评估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每人/日、每人/次);医院资源利用及医疗费用;各科室费用(总费用、检验、放射、药剂、手术室、耗材等);
2、质量评估指标:住院率及再住院率;合并症与并发症(处理失败、中风、感染等);死亡率;减少的住院人数等;
3、差异度评估指标: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出院时情况;
4、临床成果评估指标:降低每人次之住院费用;降低医疗资源之利用率;降低平均住院天数;改善与保险公司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持续质量管理;增加跨科室的沟通协调及学术研究;提供家属及患者可遵循的途径;提高适应新制度的能力;
5、患者满意度评估指标:医院整体的观感;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小组的整合性;等待安排时间;饮食情况;环境卫生;按铃后的反应时间;临床标准治疗途径。
步骤七:差异分析
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每天的记录及察觉差异,同时要对这项路径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重要的是在病人出院后,对病人住院过程中所接受的治疗与临床路径不同的地方提出讨论,写出差异分析报告。通常,差异可分为6种——
1.病人的差异:差异的发生常来自病人,如手术后的并发症,临床路径建议的治疗方式对病人无效或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
2.医师的差异:开立医嘱的延误或是专科护理师或病房护士执行医嘱的延误,有时候也会因治疗单位的失误而延长了临床路径。
3.系统的差异:医院设备不足,如手术室不足或CT检查排队太长等。
4.住院前的差异:有些病人因症状加剧,临时改为急诊住院,紧急治疗;有些病人则转到别的医院就诊;或有些病人因路途太远,而改住附近的医院;更有的病人改变心意,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而拒绝住院。
5.出院的差异:病人出院后缺乏人照顾,或是家属人力安排有问题等。
6.无差异:病人由住院到出院,完全依照临床路径治疗,或是病人不适合临床路径的治疗方式,须改为个案管理或其他的医疗评估办法,都可能是无差异。
差异讨论后,必须报告给有关的临床医师、专科护理师及设计临床路径的有关人员,必要时须修正临床路径文本,使临床路径提供的治疗方式能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改进。
共2页: 上一页 [1]2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