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建机制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治本之策。推进综合改革,关键是要形成新的机制,这既是医改的目标又是医改的重点,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建立起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
内容导航: |
|
二、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
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发展、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高。实施综合改革,就是要实现“一个建立、四个明显”的具体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全面建立。推进综合改革,首先要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政府主导、体现公益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同时,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要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又要避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机制。要从国情、省情出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综合改革的体制机制目标应该是全面建立一个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从降低药品价格和改善服务中得到明显实惠。推进综合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因此,推进综合改革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明显实惠作为首要目标,这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落脚点。要构建健全的服务体系,让群众看得上病;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让群众看得起病;改善医疗服务,遏制不合理的用药和诊疗行为,让群众看得好病;完善功能,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少生病。改革后,安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价格下降了50%左右,次均住院费下降11.6%,门诊费下降25.7%,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改革预期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着医疗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需要着力强化基层,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便利性、可及性显著提高,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的首选。
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不优,部分人员素质低,不少人甚至没有从业资格,严重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是需要通过综合改革努力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要通过改革将低素质的人员分流出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服务优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改革后,安徽有近两万人分流安置,大多数是无从业资格的人员。同时有一大批优秀医科大学毕业生通过竞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了结构,提高了素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如果不能调动和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改革难以成功,人民群众难以得到实惠。因此,要在坚持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新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分配机制,激发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
共5页: 上一页 [1]2 [3][4][5]下一页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