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20多年前因喉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术后的他本应无法说话。可昨日,他拿着电子喉和笔者畅通无阻地交流,“我80岁了,在这里当义工20多年。”声音十分清晰。
老李之所以能发声,归功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梁赐芳。他发明了国内第一只人工电子喉,帮上万无喉者开口说话。
有意思的是,电子喉只是这位从小爱好发明的医生众多“作品”中的一个。从医60年,梁赐芳发明或改良革新的各类医疗器械和技术多达40余项,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科技奖项,其中,他研发的扁桃体快速挤切术让手术时间缩短几十倍。
尽管年逾八旬,梁赐芳仍每天坚持回到位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广州电子喉研究中心,并坚持出诊。他的梦想是不断改进、完善国产电子喉产品,也希望在医疗领域有更多我国的自主创新产品。
让无喉者开口说话
为什么梁赐芳会下决心研究国产电子喉?说起这个,梁赐芳总会想到一名穷苦的搬运工。1963年,一名搬运工来到市一医院耳鼻喉科求诊,“一检查,我就发现他得了喉癌,要尽快动手术切除。”可病人一听切除了喉头之后再也不能说话,死活不肯手术。
半年后的一个夜晚,梁赐芳在急诊值班,外面突然送来了一个病人,长在喉咙的肿瘤已经大得让他几乎窒息。梁赐芳一看这名病人竟是那位搬运工。“当时,病人和他妻子流着泪拉着我的手恳求给他做手术,但遗憾的是肿瘤已经转移到肺部,太晚了。”最后,病人在送进急诊后的第16天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对梁赐芳的触动很大,他因此下决心想出一个办法,让喉癌患者即使切除了喉头也能继续发声。
“能不能发明一种人工仿生的‘喉咙’?”梁赐芳想,人体的喉头声带只是一个发声的“驱动器”,喉癌患者切除了声带,只失去了“驱动器”,但发声所需的共鸣器官和吐字器官还是完好的。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制,梁赐芳终于在1982年成功研制出国内的第一只电子人工喉,通过电震荡产生脉冲波,撞击发音膜而仿造人类声带的“驱动”作用。
这一发明得到了广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鼓励梁赐芳带头发起创办由专家和科学工作者集资自办的广州电子喉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每两到三年就会研制出新一代电子喉产品,至今已推出第十代电子喉产品,让超过1万名全喉切除的喉癌患者术后重新说话。
老李使用的最新电子喉看起来就像一个便携式的小电筒,重量只有50克,音量可达100分贝,能调大小声,还有充电功能。
医生需要多想多创造
今年是梁赐芳行医60周年,八十高龄的他仍每天回到位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广州电子喉研究中心,并坚持出诊。
说到近况,梁赐芳也有新烦恼。“虽然我们的电子喉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出现了不少仿制品,山寨版的电子喉质量差、杂音大,也没有合格证明,但价格超低,我们卖几千元到1万元,他们能卖到1000多元,可欺骗了消费者。”
怎么办?梁赐芳说:“只能不断改革创新,推出更好、发声更清晰、杂音更小的产品,让病人、医生在比较中选择。”
梁赐芳有一个梦:希望在医疗领域有更多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他担忧地说,如今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尤其在医疗领域,“比如耳鼻喉科,只有电子喉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其他都得靠进口,怎么造福患者?所以,做医生的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多想多创造。希望我们有更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才能让更多患者获益。”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