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4-08 09:28
- 作者:佚名
- 来源:搜狐
最近两月,“医疗联合体”热得发烫。刚刚组建“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北京宣称将来至少要构建20个医联体。该消息尚存余热,武汉市卫生局又爆料年内的医疗联合体要达到25个。紧锣密鼓行动的还有郑州、西安……
2013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陕西代表团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改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医疗改革联合体”。 此前,他在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报告中已着重提到,“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体制机制”。之后的1月21日,马晓伟副部长就前者的方针性讲话作出时间注脚,“2013年将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
实际上,医疗联合体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过去各地探索的做法有三级医院之间的“强强联合”,也有三级医院与区域内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间的“以强扶弱”。但其得到官方如此高调地倡导,尚是首次。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是什么让“医疗联合体”突然如此大热?
资源错配之痛
对于何谓“医疗联合体”,官方并无严格定义。若以最早明确提出“医疗联合体”概念的上海为蓝本,则是指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居民则选择就近联合体签约就医,在社区首诊,逐级转诊。
据有关报道获悉,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前,卫生部旨在探讨新年规划曾邀请一批专家纳谏。身为受邀专家之一的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透露,“当时就讨论过医疗联合体”。
“卫生部为何要推区域医疗联合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现在医疗行业很大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存在缺陷”,林枫说。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也表示,“卫生部倡导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主要还是希望优质资源下沉,也就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解决目前国内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医院和城市的弊病”。
本轮医改的目标直指化解“看病贵、看病难”,但在以医保扩面解决“看病贵”的同时,医疗需求出现“井喷”。由于现有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需求“井喷”后导致“看病难”以及“看病烦”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而大医院的“虹吸效应”也日益凸显。
长期研究医院发展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就“看病难”给出与众不同的释义:一是老百姓去大医院看名医难;二是小医院难,因为没有病人而发不起奖金;三是大医院难,每天病人太多,医生看也看不完。“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谴责医疗资源配置弊端的还有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他认为医院规模不断扩张,不仅无法真正化解看病难,反而导致“虹吸现象”。“医院的床位不断扩张,医生从哪里来,还不就是从下面的医院里挖过来”,在他看来,医疗人才虹吸之后就是病人虹吸,基层医疗机构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种种弊病并非空穴来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综合医院的分布比例是,城市9333家,占60%;县级2173家,占14%;县4031家,占26%。另外,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提供的数据,我国综合医院的床位利用率是86.7%,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站)仅56.1%。
面对这些现实,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呼声不绝于耳。
早在2010年,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在谈及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就曾表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已将这一问题纳入其中:加强医院的规划布局;加强城乡对口资源的上下联动机制,实现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城市医院对社区医院,城市医院对县医院的对口支持,实现病人双向转诊,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合理分流病人;优先发展县医院;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加强护理工作、预约诊疗等工作,提高服务品质,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