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悉,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大概是2.2万家。民营医院数量已经接近全国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即有六千多家,但是床位数大概占到10%,业务量占了总医疗卫生服务的9% 。“十二五”规划提出一个目标,到2015年底,民营医院床位数要占总床位数的20%,同时业务量也相应要增加到20%。
关于社会办医,陈竺表示,卫生部十分重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工作,特别是深化医改的三年来,卫生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6月,卫生部还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现场经验交流会,陈竺出席了那次会议,并且作了讲话。近日卫生部又出台了《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这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医改规划及实施方案中有关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精神。
据悉,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大概是2.2万家。民营医院数量已经接近全国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即有六千多家,但是床位数大概占到10%,业务量占了总医疗卫生服务的9% 。“十二五”规划提出一个目标,到2015年底,民营医院床位数要占总床位数的20%,同时业务量也相应要增加到20%。陈竺说,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必须要按照医改方案的精神和《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
为此,陈竺提出,一方面是要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现在我们每千人床位数已经达到了3.81张,这个数字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高的了。所以未来在区域卫生规划当中,我们公立医院的发展只能是适度的,主要的空间要留出来给民营资本进入这个办医的领域,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能够让民办医院床位数翻番,业务量能够翻番。我们提出了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11条具体要求,这里面包括要坚持全行业和属地化的管理,要强化设置规划,引导民营医疗机构的有序发展,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发展空间。在下一步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的时候,在符合准入标准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要拓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医院、老年病和慢性病诊疗的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儿科等医疗服务的薄弱领域。要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来提供医疗卫生资源的一种内在的、良性的互动。比如说,一些地方现在正在制定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的政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之间有序合理的流动。
另一方面,严格监督管理,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卫生部要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的安全监管体系,把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评审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的投诉举报和信息监测的机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我们也呼吁广大民营医院,第一要讲诚信,踏踏实实办院、勤勤恳恳做事。第二要重人才,为医务人员营造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第三要保质量,完善医疗质量保障系统和医护技术的操作规程。第四要建制度,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第五要树文化,就是通过文化来团结队伍,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和行业的感召力。
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医务界人士到内地参与医疗卫生事业,陈竺说,CEPA已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安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里面包括,设定了在5个省可以举办独资的或者合资的医疗机构。对于香港医师的资质认定,我们也有特殊的安排、服务,以及举办医疗机构相应的投资规模等等,最近我们都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当然在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必须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统一的标准。我也感谢香港医务界人士对内地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做的贡献,近年来,内地和香港的医务界在我们的改革当中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包括一些直接惠民的工程,比如“亮睛行动”,就是为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做了将近10万人,同时也为我们培养了一支队伍,这些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医改。还要说的是,在过去三年的深化医改工作里,通过国家安排的“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已经使109万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实惠,这里面也有我们香港同行的心血。
十六大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陈竺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02年以来,经过抗击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发展卫生事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确定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根本方向,明确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任务。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确定了2009--2020年卫生改革的制度框架、政策思路和目标任务,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五项重点改革统筹推进,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11年,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03年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广,覆盖面迅速扩大,全国参合人口从2003年的0.8亿增至2011年的8.32亿。新农合筹资力度逐年加大,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1年的246元,受益人次数从2004年的0.76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3.15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012年上半年已有超过34万人次获得补偿。2003年和2005年分别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11年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总人次达8887万,救助资金支出186.6亿元。
二是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施零差率销售。目前,正向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基层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人事、分配、补偿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据调查,改革后财政和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补偿比例达到72%,比改革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基层服务网底功能逐步显现。医改三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比改革前增加8.43亿,增长了28.5%。“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此外,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2亿群众。国家支持8000多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医院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大卫生体制下的管办分开。北京、深圳等试点城市近期公立医院改革在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全新补偿、运行、监管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初步成效。全面推进预约挂号、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人事、分配、补偿、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注重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就诊新格局。
二、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
一是卫生总费用增加、筹资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预计达5.1%。2002年以来,人均卫生总费用每年平均增长10.8%(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5.7%和26.6%。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4%和34.7%。这一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筹资公平性有所改善。
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与2003年比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4.8万个。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2年1.47人增加到2011年1.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2年1.00人增加到1.66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2年的2.48张提高到2011年的3.81张。
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
四是医药费用控制初见成效。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比2008年分别下降13.5%和14.8%。乡镇卫生院医药费用增长幅度下降。2011年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均上涨2.2%,与前两年病人费用持续上涨6%以上相比,涨幅明显下降,公立医院费用控制初见成效。
五是城乡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一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2年的1:2.61缩小为2011年的1:1.05;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也从2002年的20.9个千分点下降到2011年8.9个千分点。
陈竺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更好、更快的时期,我们将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完成“十二五”时期卫生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