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家看法 >  同仁潘登:医疗IT人才匮乏 移动医疗利在患者
时间:2012-07-12 13:57 作者:王莹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同仁潘登:医疗IT人才匮乏 移动医疗利在患者

    [导读]移动护理系统解决了实时记录护士工作情况的问题,护士就可以在执行医嘱的时候扫描病人腕带核实病人,扫描药品条码核实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在扫描护士自己身上的条码记录医嘱执行人和执行时间,负责核实的护士也同样扫描,在审核无误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审核人和审核时间。

    标签:同仁医院移动护理移动医疗

    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同仁医院经历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系统到以医疗为核心的系统,从部门级的系统运行到覆盖全院的企业化的系统运行的信息化历程。目前,医院的信息化情况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未来将开展怎样的新型医疗项目,面对医疗IT人才的缺乏,如何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以及新技术如何与医疗行业结合发挥最大价值,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

    移动医护:利在患者

    IT商业新闻网:据了解,移动护理和移动工作站等移动医疗项目是您未来的重要研究对象。您能跟我们聊聊,移动医疗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潘登:我们在医院内部进行的移动护理系统、移动医生站等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医院应对来自于三个方面挑战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医疗质量,移动医生工作站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床旁的病史采集、医嘱开立等,使医师能够真正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针对这种变化迅速做出医学调整,从而提高了医疗质量。移动护理系统解决了实时记录护士工作情况的问题,比如,过去没有移动护理系统的时候,医生开完药物医嘱后护士是什么时候执行的、谁执行的等信息均无法真实的反应在信息系统里,因为那是工作流程是有一个专门上电脑班的护士,负责在护士工作站上“转录”并“执行”医嘱、打印执行单,并由其他护士分别执行,所以那时在系统里看到的医嘱执行人、执行时间、审核人等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无法反应出真实的工作情况。有了移动护理系统,护士就可以在执行医嘱的时候扫描病人腕带核实病人,扫描药品条码核实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在扫描护士自己身上的条码记录医嘱执行人和执行时间,负责核实的护士也同样扫描,在审核无误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审核人和审核时间。通过建立移动护理护理系统才能把护理的5R(right patient 正确的病人、right drug 正确的药物、right time正确的时间、right dose正确的剂量、right route 正确的给药途径)管理真正落实,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其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因为有了移动医生、移动护理系统,可以医生和护士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床旁采集办公室录入的工作模式,变成床旁采集和床旁录入,这样就增加了医生和护士同患者呆在一起的时间,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怀,提高医院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其三,提高运营的能力,因为移动医生、护理系统我们可以真实的记录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某个医生是几点积分去看病人、几点几分结束的,某个护士是几点几分去给病人做床旁护理的、几点几分结束的、结果如何,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是什么时间送手术室的、谁接收的、用到了哪个病人身上、哪个医生用的等运营数据都被清楚的记录了下来,便于管理用来提炼分析,最终提高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医院利用移动医护系统提高了上述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收益的一定是广大患者。

    同仁医院:全面完成系统覆盖广度 集中挖掘个性需求

    IT商业新闻网:贵医院信息化起步较早,您能简单跟我们讲讲贵医院信息化历程吗?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曾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处理的?

    潘登:同仁医院和大多数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医院一样,都经历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系统到以医疗为核心的系统,从部门级的系统运行到覆盖全院的企业化的系统运行的信息化历程。

    目前同仁医院正处于一个以医疗为核心的企业级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阶段,近百余个IT系统覆盖了东、西、南三个院区的几乎所有部门,系统与系统间通过接口完成数据交换,从而把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串联起来,为全院的医疗、教学、科研、运营及管理服务。承担了市卫生局及卫生部的多项课题及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医院业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比如业务部门反应系统功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大量客户化修改的需求,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与业务部门沟通,只要系统能满足80%的需求我们就推进系统尽快上线,因为如果我们追求完美一定要达到100%才上线,那可能一个项目两年三年也无法完成,而且即使我们完成了,到时用户的需求往往又会改变,因为整个医疗行业就处于一个变革的大环境中,今天的工作模式明天就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推进信息化项目最求的大原则是先快速上线,完成系统覆盖的广度,在系统覆盖了全院三区并且运行稳定后,我们再集中精力挖掘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不断的将系统完善。我们如果不这样做,信息化就很难成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上一个电子病历系统,全院40多个科室只有20个科室上线了,其他科室提出医生不能适应电子病历书写习惯、病历模板不能满足要求、检查检验报告内容不能直接引用等五花八门的原因和需求,拒绝上线,这个时候如果院里要统计病案中关于院感发生情况的信息,我们就会同时有计算机出来的信息和手工统计出来的信息,IT系统应有的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相反可能还会增加麻烦。因此,我们采取了排除一切阻碍先让所有的部门都用起来,稳定后再完善的策略。

    医疗IT复合型人才缺乏 医院信息化队伍集体作战

    IT商业新闻网:我了解到,贵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员工三区加起来有30人,而前医疗行业医疗IT人才比较缺乏,尤其工作在基层医疗一线的专业IT人才更缺乏,您在人才培训这个领域有什么看法呢?

    潘登: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IT人才是极度匮乏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们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人才的匮乏势必导致人才争夺的激烈,而医院的IT部门受到薪酬体系等条件的制约,在吸引既懂医疗又懂IT又懂财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全才也要做事并且还要把事情做好,怎么办?

    同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了自己的经验,那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同仁的信息中心是一个由近30组成的大家庭,这里面有原来从事过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从事过后勤财务等部门工作的人员、也有一直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还有新毕业的同志。大家各有所长,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会把不同类型的人员编排成一个小组,在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团队的力量。比如,我们实施医疗业务系统的项目小组里,就有临床的医生、护士、计算机室的老员工和新毕业的学生,首先信息中心原来做过医生、护士工作人员为主和业务部门做需求调研(他们曾经是同行,沟通起来无障碍),调研完成后梳理出工作流程,并和计算机室学IT出身的老员工一起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老员工在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医疗业务流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加上本身的计算机知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由新毕业的学生依照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软件编码(学生对业务不熟悉,但写代码的能力强,只要需求规格描述的清楚他们开发是没问题的)。通过这种团队的组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大家的知识在工作中得到了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比任何形式的培训都更有效果。就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部队是在实战中锻炼的一样,医院的信息化队伍也需要实战的锻炼,单兵作战我们不行,但是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打硬仗。

    3521工程”难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数据标准化工作

    IT商业新闻网:外界对“十二五”期间医卫行业信息化走向充满猜测之时,一份被称为“3521工程”的路径图浮出水面。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您认为“3521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遭遇哪些阻力,有什么建议?

    潘登:“3521工程”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

    我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医疗信息化的基层工作者,感到“3521工程”实施的难点在于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数据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作为核心数据的EHREMR都是来源于基层医疗机构,数据标准化的工作将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阻力,因为我们要把基层医疗机构与患者相关的健康数据搜集在一起并整合起来,数据不是标准的数据,这个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举个例子,一个人在a医院看过病,也在b医院看过病,并且都做过血生化检验,现在要把这个数据收集在一起并整合起来,但我们实际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a医院系统中的标本类型叫“血液”代码是“010”,在b医院系统中的标本类型叫“全血”代码是“021”,这个在计算机看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如果不做人工的对照关系,根本无法自动实现数据整合。由于我们基层医疗机构搞信息化建设时这种数据标准化的工作考虑的很少,因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要解决这样的阻力,只有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数据标准化工作。

    新技术:重在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价值

    IT商业新闻网:医疗信息化发展至今,新技术层出不穷,如HISPACS、LIS系统,包括如今热议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您觉得如何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相结合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潘登: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问了医疗信息化的根本上了。无论是过去的HIS、LIS、PACS还是现在热门的云计算、物联网,它们都是医疗信息化的一种外在的形式,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到一个医院,你看到了这个医院有PACS了,有物联网的应用了等等,但是这些系统也好技术也好真正为医院带来了什么?我认为,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再单纯的去追求我们有了什么系统,我们用了什么技术。这样往往会导致医院间的攀比和作秀,那就是你有的我也得有,你没有我还要有,盲目的上马项目,而这些项目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仅仅成为了一个参观和宣传的道具,浪费了资源。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我们应用了这个系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们的影像科室上了PACS解决了全院医学影像统一获取、传输、存储、分发、调阅、打印等问题,上了RIS系统解决了影像科内部的流程管理,同时也解决了影像检查类医嘱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问题,因为只有应用了RIS医生开立完影像检查医嘱,才能知道患者预约了没有、登记了没有、到检了没有、到检后是不是要做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了没有、检查结束了没有、图像上传PACS没有、报告完成了没有,当临床医生看到图像已上传报告已完成,那么他就可以在临床医生工作站上既看到影像又看到报告。如果没有RIS和PACS系统就无法展示出这些状态给医生看,医生看完医嘱也只能在那傻等,检查做了没有,能不能做(造影剂是否过敏),完全无从知晓,什么时候有了最终结果,什么时候算。无法了解医嘱全生命周期的进程,更谈不上医嘱闭环管理。因此,今天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我们也要先考虑好了应用了以后能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价值,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考虑清楚了我们再行动。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 这篇文章对您是否有用?
    • 非常有用 有用 一般 没用 垃圾文章
    网友热评同仁潘登:医疗IT人才匮乏 移动医疗利在患者
    更多评论>>
    验证码: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 聚焦

    点击排行

    本月 本周 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