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家看法 >  各方看陈竺部长的古词谈医改
时间:2012-07-09 09:2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各方看陈竺部长的古词谈医改

    [导读]近日,卫生部长陈竺在《健康报》头版发表自己所作的“水调歌头”词牌的词,畅谈医改,引来各方评论。中国数字医疗网综合了人民网、大众网、红网、浙江在线等多家媒体的评论,供业内人士围观。

    标签:陈竺医改古词

    陈竺部长的词中称“喜望神舟揽月,笑谈蛟龙缚鲸,人间舞清影。华夏卫生路,气派独古今”。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部委机关报纸头版发表诗词的部长。据称,陈竺此次撰词完全是个人主动所为,报社并没有约稿。有分析称,虽然这些词作被网友指称“平仄押韵并不完美”,但这体现了陈竺身上“浪漫的理想主义激情”。

    张敬伟:医改还不到气派独古今的时候  

    齐鲁晚报张敬伟认为,三年医改(2009年-2011年)的成效还是可圈可点的:一是看病贵的“以药养医”正在逆转,国人看病成本有所降低;二是通过财政投入(农村430亿元,城市41.5亿元),在农村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城市里则布点2382所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按今年6月25日国务院医改办公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三年前增加了1.72亿。其中,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比三年前增加了1700万人。覆盖全民的医保网已经初步建成。

    但是,中国医改不能只看这些数字。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纠葛着复杂的利益格局,不是仅靠公共投入、制度设计就能一蹴而就的,要理顺其中的各方利益诉求,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改革。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只是实现了初步目标,正在步入深水区。

    官员为文写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前几年,部级官员韩长赋、孟学农也曾写过古诗和现代诗以抒发感受,尤其是孟学农的《心在哪里安放?》,读来让人动容。陈竺作为一名专家型、高学历官员,突破了谨言少说的官场禁忌,以诗言志,既是传统的回归,也是现代语境下官员个性的释放。因此,陈竺写词畅谈医改,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对于一名官员,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他这首词的意境,更关心的是部长词意中表达出来的对公共政策的理解,是否能够契合民意期待。

    就现实而言,初步形成的全民医疗网还不够让人放心贴心。看小病贵的难题是解决了,看大病贵的问题犹在,突出体现在大病报销比例偏低,而且程序复杂;看小病难的问题解决了,看大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体现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高端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城市,普通百姓要想得到著名专家的门诊,简直比登天还难。

    今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着力在全民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和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难点在于,公立医院已经习惯了市场化生存的方式,“公立”名不副实;公立医院要真正回归公益性,必然要限制其市场化生存的空间,这不仅需要海量的公共财政投入,还必须考虑公立医院本身的利益诉求。

    由于公立医院掌控着最大最全最好的医疗卫生资源,公立医院不改革,看大病贵、看大病难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恐怕才是陈竺部长感叹“深渊何所惧,英雄敢渡津”的原因吧。

    洪信良:部长写词,希望成医改战歌

    浙江在线洪信良认为:孔子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官员作诗填词,在古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是由中国当时的文官选拔制度决定的。现如今官员作诗填词成了稀罕事,个中原因众多,我想除了“才情”或许不足,可能还跟“真情”“豪情”每每被现实利害关系层层包裹有关。

    陈竺作了词,还主动联系报社,最后原汁原味地发表出来,这份勇气至少值得称道。报社采编“围观”部长作品,“大家都觉得很新奇”,正说明当前高官的“个人创作”很少见,敢于不“藏拙”拿出来公开发表的,更是难得一见。作为一件文学性的作品,拿文学评论的话来说,作品一发表,作者就“死了”,这件作品的成败得失得交给读者评说了。就这首“水调歌头”来说,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咋样呢?

    诗“可以观”,陈部长的词,无疑是观察认识当前医改风潮、揣摩站在潮头上的领导人物思想心理的最佳文本。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电视电话会及工作座谈会召开了,第二天又将赴武汉出席全国推进社会办医现场经验交流会,更“欣闻7月1日起深圳全市公立医院革除‘以药补医’,启动综合改革”,于是作者“心潮澎湃”,诗兴难遏,无限豪迈也就诉诸笔端了。这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医改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深圳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医药分开的破冰,医生薪酬制度的改革,似乎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诗“可以群”,诗歌可用来交流、沟通思想感情,起到聚合群体的作用,我想这也正应该是陈部长不甘一人独享“水调歌头”,而要让它在医改浪潮中成为一支鼓舞士气的战歌的原因吧。如果说“深渊何所惧,英雄敢渡津”一句表达了他敢于趟过医改深水的勇气,那么“积弊除,制度新,政先行”一句则是对现行改革制度的充分自信。诚然,像一个演讲者,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演讲内容并融入激昂的热情,才能让听众共鸣,但我想在“华夏卫生路”依然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之时,不要过于自信而“轻敌”,还是要多听听社会各方面的评论,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风:卫生部长作古词谈医改尚欠“意境”字号

    红网作者知风认为:卫生部长的《水调歌头•医改》,既立足于“九州风雷动,医改传佳音”的叙事,又宽展到“喜望神舟揽月,笑谈蛟龙缚鲸”的抒情。虽说是古体词牌词,但也通俗易懂、气势不薄。其中的“医改”、“神舟”和“蛟龙”,都是当前的热词。至于这些“热词”在这部词牌词中是否正好对应了“平仄”,不是笔者所关心的。

    笔者以为,官员写诗作词是一件值得赞赏的好事。文化底蕴对一个致力于执政为民的官员来说,必然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但是,倘若不是文化领域的官员,其文化底蕴就没必要直接用文学作品来展示,而应该体现在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上。当然,属于个人业余爱好又另当别论。而卫生部部长作古词谈医改,分明不是闲情逸致,而是谈经论政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卫生部部长作古词谈医改还尚欠“意境”。

    这里所指的“意境”,并非“诗意”,而是当前的医改现状。虽然词中的“最爱鹏城胜景,雨后天尤晴”,表达了对深圳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兴奋之情。但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还大不如人意,远没形成“九州风雷动,医改传佳音”的磅礴气势。此刻,笔者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主席是在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而创作了这两首七律诗歌。是因为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才有了“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首诗的“意境”就是“送走了瘟神”。大功告成之下,才可以敞开胸怀地抒情。如果还处在“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境地,怎么也抒发不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豪迈情怀。

    如果把话说回来,即使在壮志未酬之时,也是可以展望和憧憬的。但作为卫生部部长,如果谈医改仅限于展望和憧憬,那么,作古词恐怕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所言:官员通过论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合适。

    不管卫生部部长的“水调歌头”是不是符合词牌的平仄韵脚,但在作词的过程中,受此的限制是必然的。为了合仄或押韵,难免要舍弃一些原本最能表达意思的词。而名为“医改”的《水调歌头》,出自卫生部部长之手,理应是有关“医改”的现状、设想方面的“文本”,绝对区别于其他文人墨客借“医改”的吟诗作赋。而发表在部委机关报纸头版的卫生部长谈医改,即使是“水调歌头”词牌的词,传递出的应该不止是官员的文采,而是对医改的立场和态度。如此,用诗词来表达,很可能显得夸张或虚构。特别是当百姓还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发出痛苦呻吟的现实下,作为卫生部长,还不到为刚刚起步的医改赞美吟唱的时候。如果等到医改真正出现了“九州风雷动”,佳音频传的那天,卫生部长则大可由衷感叹:“华夏卫生路,气派独古今”。
     

    【责任编辑:焕东 TEL:(010)68476606】

    • 这篇文章对您是否有用?
    • 非常有用 有用 一般 没用 垃圾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陈竺医改古词
    网友热评各方看陈竺部长的古词谈医改
    更多评论>>
    验证码: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