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月28日,《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由国务院办公厅作为“10号文件”正式下发,“管办分开”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有了更明确的表述。从管办分开到法人治理,直至院长职业化的分阶段改革路径,仍未获得普遍共识。对医院院长来说,职业化转型还只是一种有待证实的猜想。
内容导航: |
|
2月28日,《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由国务院办公厅作为“10号文件”正式下发,“管办分开”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有了更明确的表述。从管办分开到法人治理,直至院长职业化的分阶段改革路径,仍未获得普遍共识。对医院院长来说,职业化转型还只是一种有待证实的猜想。
在此前后,三亚、深圳先后公布了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管办分开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实现方式,随后,上海也在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
这些地方文件与10号文件彼此呼应,似乎更加渲染了公立医院改革“春之将至”的乐观情绪。不过,同样的乐观情绪却并未弥漫至医院管理层。
上海
医疗联合体与申康并存
2011年1月底,上海市正式启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卢湾区6家一、二级医院组成的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
与此前上海有关医疗联合体的尝试不同的是,此次的联合体除了尝试统一的后勤服务和物资采购平台、实行检查结果互认、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内部资源协调与共享外,还首次成立了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理事会,探索以联合体章程为基础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的治理。
作为另一试点,新华医院与崇明县合作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方案也已提交,“方案的正式公布和实施预计就在5月前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透露,“理事会的理事长将由崇明县县长担任,我和分管副县长将同时担任副理事长。”
据悉,“医疗联合体”对这种新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意在突破目前上海市区两级管理的体制,甚至,从长远来看,还要突破目前公立医院人事、财务和资产管理分割的局面。
然而,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作为上海市级医院办医责任主体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中心”)当年从卫生局获得的“办”医的权力就不完整。
在目前所管理的23家市属三级医院中,申康中心只对原属卫生局的医院拥有完全的人事管理权。对于大量大学所属医院,其院长如果是副厅级干部,则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任命,副院长为处级干部的,由所属大学任命。复旦大学所属的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所属的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均属此列。此外,还有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所属医院也是如此。另有两家军队所属医院,人事任免也由所属部队决定。
对于资金使用,申康中心在下属医院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各家医院每年7月就要做出第二年的预算,而年底时的决算仍需由财政局而不是由申康中心来完成。
申康中心副主任高解春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没有在下属医院内部成立理事会,是考虑到目前出资人单一的现状。“现在的出资人只有申康,理事会里如果主要都是申康的代表,就成了走形式。”
标准的公司法人治理(左)与理想的功力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右)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看来,管办分开后是否要实行内部的法人治理,取决于办医机构所管理的医院数量。“像申康这样,下面管理20家以上的医院,已经太多了。”在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应该借助医院内部的理事会。他也提到了在理事会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的可行性,但认为“利益相关者”在公立医院治理中的适用性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话题。
而徐卫国则强调,申康中心的模式只是管办分开和公立医院外部治理的一种形式,且并不是惟一的形式,而外部治理显然并不能代替内部治理——作为管理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导的徐卫国对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多有研究。
运行6年来,有些申康中心辖下的院长对申康中心卡得太死颇有微词。有媒体也曾报道,有下属医院曾想拿出一个科室进行合股以引进先进设备,决策最终被申康否决。
对上海市来说,医疗联合体正试图在申康模式之外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新途径。“在联合体内,由医疗主体、出资人、社会财团多方构成的更完整的治理结构,我相信以后一段时间会逐步形成。”徐卫国表示。
共2页: 1 [2]下一页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