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家看法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2)
时间:2010-09-28 17:39 作者:赵玉虹 侯跃芳 来源:豆瓣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2)

[导读]中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改革的任务分析,在学科定位、市场需求及学科教育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以此形成改革思路,指导新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构成。

标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思路

内容导航:
 第 1 页:任务分析  第 2 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新的课程体系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新的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

(一)课程体系的形成思路

教育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立了骨干课程及骨干课程选择原则,即从学科基础出发,从知识结构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遵照宽口径、厚基础、少而精的原则。这一方面体现了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为各校的发展特色留有足够余地。

通过改革的任务分析,在明确中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的培养目标及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已经形成的特色(如编辑学)及需要加强的方面(如管理学),并对潜在的待开发市场(如医院信息管理)的规模及知识需求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对教育部专业目录理解的基础上,参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吸取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用人单位对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知名大学医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五大模块:政治、社科与体育;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数理、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

(二)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与旧体系相比,在传承特色的同时,新体系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潜能、重应用的培养模式,定位准确,符合市场需求,紧跟学科教育发展。新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

1.课程模块清晰,服务于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构成比相对合理。

2.重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为计算机科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厚基础。

3.重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特别是对医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重管理科学,使学生具备系统思维及宏观调控能力,适应以现代化科学管理、信息为支撑的循证科学决策的需求。

5.重视知识的渐进性及有机组合。学生自人学直至毕业,外语课程、数理化课程、计算机课程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医学课程由多渐少、专业课程由少渐多,呈楔型有机组合。

6.重视实践教学,有设计严格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

(三)实践性教学。

新课程体系大力缩减了学时,意在为学生留有更多的自学、自我发展的空间。为配合新体系的实施,制定了实践性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装备现代化、手段信息化。
新体系实践教学体制采取三三制,即三阶段和三类别。

三阶段,即在早期的信息管理导论课中,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课题查新,参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信息分析调研;在中间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合理配置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在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有校内见习性实习、校外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阶段实习。三类别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三大部分。其中部分实验课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配合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53 ·
[收稿日期] 2005—03—17
[作者简介] 赵玉虹(1963一),女,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系教学及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 这篇文章对您是否有用?
  • 非常有用 有用 一般 没用 垃圾文章

相关阅读

网友热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2)
更多评论>>
验证码: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