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医改深水区:待解难题不少(3)
医改深水区:待解难题不少(3)
  • 2013-06-28 09:55
  • 作者:孔令敏
  • 来源:健康报

建立合理的就医新秩序

“改革应建立起有效分流患者的机制,引导患者到正确的地方、看正确的医生。”

在很多医务人员看来,自由就诊是造成看病难的症结之一,也是医改亟待破解的难题。上海瑞金医院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和5月,按照病种分型标准评判,在该院就诊的所有门急诊病例中,单纯普通型和单纯急症型病人占82.13%,真正需要到大医院救治的复杂疑难型和复杂危重型病例不到1/5,而这部分确需到大医院救治的疑难危重病例往往因为等待而延误了诊疗。

在一次医改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说,近年来,基层卫生投入很大,全科医生培训已形成规模,能够承担相当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疗重心就应该放在基层。

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铮铮看来,医改赋予社区的职责就是尽量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人留下来。通过建立团队式和契约式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德胜社区覆盖的11万人口中的4万名慢性病人基本都与社区签约。如果超出了社区的诊治范围,通过网上转诊平台,只需2分钟,德胜社区就可以为患者预约一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门诊号。

为了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层就诊,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2011年开始,上海市在长宁、浦东等10个区启动了家庭医生制试点。在长宁区,记者了解到,该区的每家二级医院,以及和长宁区签约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仁济医院3家区外大医院,都设有社康部,社区转诊的门诊病人可以在这里拿到预约号,进而享受挂号费优惠、优先排队等便利,住院病人还可走绿色通道。

除了家庭医生制度,上海、北京、芜湖等地还陆续开展了医疗联合体建设。通过把基层、二级和三级医院联系在一起,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打破各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大医院做后盾,让基层医生拥有更多资源。并通过远程会诊、医疗设备共享、影像检查集中诊断、大型检验项目集中检验和检查结果互认,为病人提供首诊和转诊的连续服务,最终改变目前无序就诊造成的资源浪费,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看病就医新格局。

然而,在医保制度推行自由就医未做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型公立医院使用不同的基本医保用药目录,各级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差距不明显,家庭医生签约制还只能停留于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软签约”的情况下,实现基层首诊、分层就诊的美好设想,仅靠卫生系统自身的努力是很难的。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先其对记者说,完全靠老百姓自发地选择基层首诊并不现实,必须通过医改建立起新的机制,加以引导。

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医生夏强也认为,改革应该建立起有效分流患者的机制,“引导患者到正确的地方、看正确的医生”,这样既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又可让他们得到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共6页: 上一页 [1][2]3 [4][5][6]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改  基层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