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探索以机制改革的方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3亿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刘远立参与了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制定。他在总结了诸多国家健康战略的实践经验后指出,健康战略的实现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资源投入、多部门协同机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而不是限制)社会组织的参与。
内容导航: |
|
在“健康中国2020”目标中提出,健康产业达到6.5%,仅比2010年增加两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较大的难度?
刘远立:长期以来,不少国家的政界和学界都缺乏对于医疗卫生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健康中国2020”战略则将健康产业的发展摆在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健康产业占中国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达到GDP的6.5%。
这是高还是低?到底多大比例算“合理”?我回答不了,世界上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因为不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会不同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全球总体发展趋势看,传统的医疗保健业,如:医疗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医疗保险业等方兴未艾,新兴的医疗保健产业如老年护理、医疗旅游、休闲保健等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健康产业占GDP的比例到底反映的是什么?
刘远立:从产出角度来看,这个比例反映了该产业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从花费的角度来看,它又反映了某一阶段社会总资源被某个领域所占用多少。比例越高,说明用于其它领域的可支配资源就越少。因此,健康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
从国际经验看,2010年低收入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平均比重为6.2%,高收入国家该比重平均为8.1%,金砖国家中巴西和印度该比重分别为9%和8.9%,中国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1%。那么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在2020年时达到6%-8%并非异常。
这也意味着,中国健康产业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与其它产业一样,健康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供需双方因素影响。但健康产业是个特殊的产业,它的投资密度大、回收周期长,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众多投资者的追捧。此外,健康产业是个技术性极强、对高端人才依赖度极大的行业,而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该领域竞争最核心的表现就是人才的竞争。
共4页: 上一页 [1][2][3]4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