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自此,新医改的每一步动向、每一个进展,都几乎是最具竞争力的新闻,为亿万国人瞩目。
三年来,新医改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仍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全国两会前的2月22日,国务院还就“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医药卫生体制在基本医保制度框架等五项重点改革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又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三个方面: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当前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
2011年5月,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文章称,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地球上覆盖面最广的医保项目”,“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够在5~6年里达到这种成就”。
在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医保的支付能力也得到增强。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报销比例为4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54%,2011年,二者都提高至约70%。此外,截至2011年9月底,超过90%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表明医保在保大病之余开始兼顾小病。
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2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2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到2015年则提高到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
在不断加大医疗投入的同时,如能同时解决人群待遇差距较大、跨省转移接续困难、统筹层次相对偏低等,民众“看得起病”将不是一个大问题。
得益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既定方针,近年来,中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获得空前重视,基层就医的洼地正在被填平。
回首新医改之初,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出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加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机构建设规划》,两个涉及基层的建设规划总体投资接近448亿元。
据报道,到2011年上半年,计划筹建的2000所县医院开工完成1877所;中心卫生院完成5169所,超出预定计划169所;村卫生室完成1.125万所,接近目标数量的一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建设2382家,正向原定新建改建3700家的目标冲刺。此外,国家在2011年还安排了1亿元的巡回医疗车投入、16.4亿元的农村急救体系建设等。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硬件改观较为明显,但优质卫生人才仍旧短缺。
按国务院部署,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
近年,城市立公大医院的前期改革瞄准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措施。
比如,在二三级医院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海南、深圳、昆明、成都、洛阳、北京等省市率先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鞍山、镇江、芜湖等9个城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医疗集团,上海、北京等5个城市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安徽结合医保报销政策,推进按病种付费,初步实现分级诊疗。
国务院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有评论指出,“管办分开”是关键。要广泛调动社会资源,让更多公众可以选择民营医院就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毕竟是大势所趋,要想使公众真正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势必要引入竞争机制。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