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家看法 >  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
时间:2011-06-28 10:30 作者:赵玉沛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

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

    [导读]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规划,避免尚未具备条件就一窝蜂上马的情况发生。否则既是对医学资源的浪费,又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竞争。

    标签:转化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疗体系

    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形成了一条“死亡谷”。

    随着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对于最终产生的鸿沟,有人称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

    基于此,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概念。1993年PubMed数据库中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这一名词。1995年,《柳叶刀》杂志首先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的Zerhouni为转化医学的开展指出了路线图。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填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通过建立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使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而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一全新理念进入中国后,立即得到了包括政府、学术界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与当年美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则是由NIH的院长向国会游说,以争取政府的支持。

    但是,我们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体系与美国不一样。我们没有NIH这样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有20个研究所、7家临床研究中心、4个临床学院,拥有一大批传统优势项目和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形成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先进研究项目。

    现阶段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要注重选择优势项目、拳头项目作为突破口,避免很多专业齐头并进。其实美国NIH在提出转化医学体系之初也不是各个专业学科遍地开花,刚开始NIH仅启动了28个项目。因此我们也应该选择一些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优势学科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作为初期的研究重点,取得一些成果后再将研究逐步铺开。另外,这些研究还要尤其重视从临床到基础的过程,鼓励由临床医生凝练出科学问题,交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去解决。

    没有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就不可能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因此要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去年二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披露了这样一条新闻:美国礼来公司研发部门的总监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中心聘为主任。有人认为这将是学术界的障碍,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从工业界向学术界架起的一座桥梁。虽然在国内目前还很难实现这种跨越,但至少给我们一些提示:人才在转化医学事业中举足轻重。应该尽快形成并培养一批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人才梯队,使转化医学研究能够可持续发展。

    现在国内很多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和大学,都已经成立或即将成立不同规模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何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使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业界和医药卫生产业链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将是国内转化医学事业的发展模式和重要阶段。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协和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 这篇文章对您是否有用?
    • 非常有用 有用 一般 没用 垃圾文章

    相关阅读

    网友热评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
    更多评论>>
    验证码: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