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移动医疗的入口来看,有专业人士入口、机构入口、硬件入口、大众入口四大入口,一条纵贯线是与医药研产业链上的公司之间的互动和资源整合能力,具体请详见本文。
标签: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的四大入口
专业人士入口,包括医生、护士、药师和医药研发等从业者。此入口为价值型工具及内容驱动型的入口,需要从业者有技术和内容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整合能力,及时把握并引导目标客户的需求。而且一定要为该类人群的工作、生活、效率、学术等提供有价值的工具和内容。其中医生是整个医药研产业链的核心,也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中价值链的中枢。
机构入口,包括医院,卫生局,社区,医药厂商(医药厂商的移动医疗模式与医药-患者之间的新媒体营销及移动营销密不可分,后文专门论述)。其中医院是核心,而医院入口内HIS是核心,以电子病历,移动查房,医嘱和临床决策为中心,同时整合PACS,LIS,病理科、护理、挂号预约、药剂科,高值耗材全流程管理,院感质控,消毒供应,医院决策,内部行政OA等等。此类入口是一个资源驱动型入口,也是整个移动医疗的天王山,谁占领了医院,谁就拥有了最深的护城河,还可以由此入口向外延伸。
硬件入口,包括可穿戴硬件、便携式硬件以及医院内各种大型小型设备的智能互通互联三大类,其中可穿戴硬件及便携式可以作为创业团队的突破口。此类入口是技术驱动型入口。没有比较强大的技术、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营销渠道,特别容易死亡。市场初萌的时候,光属于医药健康中比较外围的产品,如手环、体重秤和血压计就有百八十家团队进行拼杀,当市场孵育得足够大,巨头自然会进来收割,或收购,或者自己做,而大部分团队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快速死亡倒计时,却是很残酷的现实。在国内的巨头不是光指BAT360,还有大型医药、医疗器械及医疗信息化厂商,在医药研的细分领域,他们的实力远超BAT360。国外的巨头是你绕不过去的苹果、谷歌和微软。
大众入口,包括普通人,患者以及特殊人群三类。普通人包括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患者入口包括轻而短暂的患者和重而长期患者两大类(可简称为轻患者和重患者),特殊人群主要是指怀孕和育儿人群,老龄化人群和特殊性取向人群等。大众入口中的很多分类是有联系,有交叉的,有的分类横跨了几类人群。这类入口是充分竞争型的入口,有时候获得竞争优势是需要大资金驱动和媒体整合能力的。主要商业模式一是以虚拟类服务:提供医疗服务和资讯类为主,问医导医,二是与实体类服务结合的,以提供药品、器械和耗材等并配合相应厂商的营销和广告为主,问药导药。当然还可以两者都做。这是一片红海蓝海交织的广阔天地,也是市场最大,门槛相对最低,竞争最激烈,从业人员最多,鱼龙混杂的地方。无数的导医,医托,骗子,卖假药,以及部分民营医院,承包的科室,虚假宣传的伪科学大师等等均栖息在此。
同样在移动医疗的四大入口中也有很多的交叉和重叠,浑然一体,互相变化,不断生长。比如很多医疗新媒体既面对专业人士也面对机构,还面向大众进行健康教育和资讯传递。本文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进行了区分,实际的项目运转中往往是一体化整合的。因移动医疗内容广泛并且还在快速发展和细分,无法一一赘述,正文是以医院,医生,患者,(便携式)硬件做为“四个代表”进行讨论。看完本文后如果有投资人和你说,啊,你是做移动医疗的,我知道了,不就是患者用手机app问诊,再不就是导医导药啥的吧,很熟。我会和他说一句话:你知道个屁。
介绍完大致的四大入口概念,下面正式进入“医院入口”主题:
医院入口市场现状分析
医院入口是资源驱动型入口。进入者需要累积大量的资源,包括产业积累,营销渠道(包括明规则和潜规则),政治资源,人脉资源,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具体实施管理和技术储备等全方位资源整合能力,不是有钱就能做的,有钱人多了。目前国内的HIS企业有数以几百计,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HIS企业规模都非常小,大多数企业都只有50家以下的用户数。行业排名靠前的大概有,嘉禾,东软,方正众邦,卫宁软件、中联信息、杭州创业、天健科技、四川银星等等。但是即使是这些比较知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这一块的市场必然会发生比较大的动荡。在医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公立医院,大部分的公立医院要么隶属于政府,要么是某些大型企业或大学的附属事业单位,而这些医院又具有如下特点:一、在行业内特别是在当地具有垄断地位,是医疗市场中竞争的主体,有定价权;二、既接受多部门的行政监管,还受缚于医保支付;三、有非常强的地域属性(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各自为政。因此对于移动医疗初创型的屌丝企业来说,想要成功打入医院这一块的市场,所需要的“起步价”和综合谈判成本很高,时间周期很长,而且这还是在基于企业有一定的资本实力、渠道和产业基础上才有资格迈出的一步。大部分号称极具互联网思维,动则就要颠覆谁的大神连门都进不去。
医院入口的产品形态和现有技术分析
目前的HIS行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基于大型医院采用项目化方式运行的公司,由于历史和行政干预(包括潜规则)的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的HIS公司都采用项目化的经营方式。医院或上级行政部门产生了需求,会通过招标等方式寻找行业内的相关公司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HIS系统的企业只要按需研发配置,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市场调研和大量的前期费用,而且系统研发后只需成功安装至医院,就能收益。简单说就是订做+实施。
另外一种经营方式就是基于中小医院采用商品化方式运行的公司,由某些具有强大产业基础和综合资源的实力公司,前瞻性自主研发产品,一旦时机成熟,那么该公司就可以根据医院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匹配性调整和模块化增减,变成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一套系统。简单说就是前瞻性开发,然后批发零售。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项目化采用现场修改软件的方式进行,所以修改的及时性和基于项目的个性化往往能使用户更加满意。
近年来,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在医院的移动互联应用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通过与HIS系统结合,实现医嘱执行全程跟踪、用药监控、护理工作记录和患者信息移动查询等功能,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了更为及时准确的数据,为医院的信息一体化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因其具备的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等特点,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得到了规模部署。
物联网技术(就是硬件入口和医院入口的结合和一体化)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还能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由此,“智慧医疗”的大幕已经拉开,你干或者不干,他都在向前飞奔。但是这两个方式对任何一个屌丝TMT初创型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医院入口的行业走向及实际短板
医院的HIS系统建设,从刚开始的单机小型数据库系统到后来的部门级联网到后来的全院网络系统,几乎都是每一个医院各自为战,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医院管理流程的电脑化,在医院与医院或其他卫生单位之间以及医院与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各医院之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随着政府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和病人对于医疗信息资源需求的提高,在统一规划和规范的前提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打破以前医院各自为阵的信息孤岛是必然的。不少地区都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规划,目前看以各个城市为中心,在以省为单位的卫生部门领导下最为具有可操作性。区域卫生信息是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且非常有可能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容易一步跨越至移动医疗信息化和医疗云(因为阻力反而小,没有历史包袱,实施成本低,这是“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每个移动医疗从业人员都需要紧盯宏观政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未来肯定包含移动医疗和医疗云)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区域内卫生信息的集中和汇总,另一个是信息在区域内的共享。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端-医院。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域内医院统一采用符合区域卫生信息化要求的HIS系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这样的情况下,就为有实力的HIS公司提供了一个大机会,避免了以前各自打单带来的巨大市场费用和用户分散带来的巨大的技术服务成本,但这也对那些比较小的HIS运营商来说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大动荡。但从移动医疗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实际实施看,短期也是阻力重重。原因如下:
医院会出现信息断层,甚至每换个领导就会换套数据库或者重新弄一个体系,有政绩和利益的驱动在,那么不可避免的难题便是用户的数据即便在同一家医院也实现不了前后连贯或数据同步。
信息互通互联的开发会触碰部分医院的既得利益,比如如果一家医院的检查报告可以通用,相当于部分掐掉了其他医院的可能的收益来源,会受到相当的阻力或者不作为。
医院出于规避责任风险的考虑会拒绝将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因为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这些资料都会成为呈堂证供。而且医院从本能上都想要维持自己的“病源护城河”,想自己的信息保密,但是能够共享别人的信息,从而陷入囚徒困境。
医院入口的产品类别介绍
医院接受移动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目前移动医疗行业里医院为入口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移动挂号、缴费类的APP, 这类APP主要是实现提前预约挂号以及缴费,一方面减省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也可以提高医院的分诊效率,我想很多人都已经体验过,不少城市的二三甲医院都已经开始推广了。
以移动医生工作站和移动护士工作站为服务对象的临床信息整合系统(比如现在看到的医生拿着一个PAD就可以查房的移动查房系统)和临床医嘱系统(比如医嘱的核对以及输液提醒通知系统)等。
医院内部管理系统,比如药库管理系统、医院报表系统,院长决策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但此系统很大程度上不仅需要依靠于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还要进行长期大量的医生与需要会诊人群的对接、组织和管理,进行成本核算与风险收益分析,对协调组织和运营能力是一个考验,不少地方或军队的该系统沦为了政绩工程或者供参观的摆设,经常可以在媒体中报道,但没有实际运转起来。
当然以上的分类不能涵盖医院入口领域的所有移动医疗系统,但这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几大系统。从另一个角度说,医院入口移动医疗的普及也影响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实质上直接带动了医生入口和患者入口的应用,或者部分的一体化整合。
最后,医院入口内还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就是科室,科室是医院内一个个单独的小型组织,它是连接医生入口和医院入口的桥梁,还可以延伸到学科行业协会。那么针对科室研发供协作使用的日程排班管理系统,全科协作科研病例记录和随访系统和专科管理系统(比如满足美容整形科的独特需求)等方案,既有可能由此尝试撬开医院入口,也有可能增加医生用户的强粘性。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草根移动医疗创业团队有可能切入的入口就是为一些科室设计病例随访系统。并由此内引外联,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Dr.2 MediCool 医库软件公司董事长)
相关推荐: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