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热炒,移动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据报道,截止2013年9月全国范围内17.5%的三级医院已经使用了移动医疗系统。那么,与传统的医疗相比,在医院信息化实施者看来,移动医疗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在实施移动医疗过程中,医院遇到了哪些瓶颈?面对数据安全问题,医院又是如何权衡移动医疗与数据安全的呢?真正的移动医生应该处于什么形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衡反修。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热炒,移动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据报道,截止2013年9月全国范围内17.5%的三级医院已经使用了移动医疗系统。那么,与传统的医疗相比,在医院信息化实施者看来,移动医疗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在实施移动医疗过程中,医院遇到了哪些瓶颈?面对数据安全问题,医院又是如何权衡移动医疗与数据安全的呢?真正的移动医生应该处于什么形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衡反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衡反修
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工程,无论是HIS还是电子病历等系统的实施,其最大的难点都是实施周期长。衡反修认为,信息化项目绝不是信息部门一家之事,离开了临床需求,再抢眼的项目描述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上线系统永远要跟临床需求相关,只有这样,系统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更顺利。
“在工作中,效率至关重要。看好的事情,就要尽快落实到行动,我们医院的移动护理项目从2008年8月的需求分析开始到2009年9月全院25个临床科室实施完毕并完成验收。横向对比其他兄弟医院的项目实施,我们的突出特点是项目周期短、实现功能丰富、应用全面。”衡反修自豪地说。
先易后难,分布实施
医院在移动护理项目开始之初,由信息中心、护理部、开发商共同组成了项目实施小组,从实施计划、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变更,计划调整,人员动员、培训等都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时间及规范进行, “从整个项目的实施来说,我们信息部门只是项目的管理者,负责协调临床与公司之间的工作,使其充分达到需求和反馈的及时并准确的沟通。以避免不必要的理解错误,以及需求的反复修改,从而尽量使每一步工作都能落地、落实。”衡反修强调。
移动护理系统(CMIS)是临床护理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体征采集、护理评估、护理记录、危重护理、护士排班、护理查询等多个模块,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临床都应用起来。衡反修指出,医院秉着“先易后难、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的原则,选择了以体征采集模块实施为首选,实现临床数据及时在床旁采集、数据自动上传到HIS,并自动绘制体征单,彻底终结了护士手绘体征单的历史,使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有余。“体征采集模块在实验科室进行了近5个月的精细客户化调整,而实验之后在全院的其他23个科室的迅速铺开仅仅用了1个月。这些事实证明,合理的分布实施策略促成了项目的好的开端。”衡反修说到。
环境稳定,响应及时
移动护理的模式构建离不开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和软件应用这三个环节。无线网络是移动医疗的重要一环,离开无线网络的支撑,移动护理将失去“移动”的能力。WIFI技术是满足医疗机构移动通讯需求的首选技术,但是医护人员在移动医护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通信掉线现象、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是否稳定、网络是否安全等因素都已经成为医院信息化管理者和实施者在部署移动医护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据衡反修介绍,医院初期采取的是802.11B, 后台调整到了802.11G,速度从11兆提高到了54兆;另外,软件更新模式也做了相应的修改,数据交换量减少,使得网络同步数据从50秒减少到了10余秒。
终端设备采用IA架构windows操作系统平板电脑,为保证在使用移动终端访问后台应用时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移动终端进入无线网络遵循准入制度,通过绑定MAC地址对具体设备进行标识区分,对接入的设备进行控制,实行对用户的身份、权限进行辨别认证,对传输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验证保护。同时,对网络发送的数据进行检查。未来随着终端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规模不断扩容,单一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不能完全的抵抗各类攻击,须将各类安全防护措施结合使用,构建一个层次化、多体系的防御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系统安全。
“由于我院采用的是腕带和医嘱条码识别系统,条码扫描设备能够快速、精确的、稳定的识别运行成了必备的条件。临床护士扫描的响应时间要求不超5秒,否则就降低了工作效率,失去了临床意义 。”针对此问题,衡反修介绍,医院2008年采用的是MC50的英文版,在扫描初期不稳定,后来发现是SDK的问题,于是进行了MC50中文系统升级和条码格式的调整,最终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移动护理,不可划缺
“一个系统好不好,不是信息部门说了算,临床护士们最有发言权。现在移动护理系统已经成为护士不可或缺的医疗工具,因为它切实解决了护士身边的问题,”衡反修介绍,移动护理系统的上线不仅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质量还提高了护理病病案质量,彻底实现了数字化护理,通过三级审核归档的护理病历,不仅清晰、美观、准确,并能及时归档;使护理文书的书写合格率提升了一个台阶。
“目前我院实施的护理系统二期也已告一段落,而随着医院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变化,还在继续完善新的功能。在质控环节,IA平板电脑提供了强大性能和丰富的应用支持,满足医院业务对移动便携、超长续航、安全可管理的需求。”衡反修如是说。
由于护理文案工作全部由手工转移到计算机辅助设备,那么原来护士工作站的数量配置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据衡反修介绍,移动护理系统上线后,按照床位需求增加到每病区4台护士工作站、4-6台PDA终端,打开了IT设备的瓶颈,至此基本不再出现有护士争抢计算机的情况。
如今,移动医疗在医院应用的如火如荼,其中以移动护理应用最广,但真正基于临床医生需求的移动应用却很少。“大夫能不能手持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处理医嘱、查看患者信息、书写病历?医生这些迫切的需求,为什么不能落地? 是什么造成了移动医生的欠缺?”衡反修提出了疑问。
“纵观医疗信息化产业,自2010年iPad诞生以来,智能化移动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性能还是速度,都已经成为移动医疗应用的不二之选,然而移动医疗软件产品的匮乏和设计上的不足已成为妨碍应用落地的瓶颈。”衡反修告诉记者,以目前关注度最高的移动查房为例,要想做好产品,必须要认真考虑下面几点问题:1.体验至上,功能其次。2.软件设计要规避网络盲点和网络带宽瓶颈。3.预设查房概要。4.注重各医生角色。也就会说,任何好的技术,新的趋势如果不能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都只是空中楼阁。移动医生不是把医生工作站简单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上,而是既要考虑智能便捷的用户体验界面,又要有规避网络盲点的能力,既要能帮助医生预设查房概要,又能综合考虑到各级别医生的工作重点和所在位置的角色。总之,移动医生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需要一个全面的顶层设计,考虑的越全面,越细化,有一个全局观才能使之真正落地。
移动医疗建设与创新的源动力
如今,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医护短缺的问题,同时老龄人口和慢性病患者人群的不断增加,都对移动护理提出挑战。而作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要一环,移动护理无论从效率上,还是信息安全方面都明显提升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但不难发现,移动护理相对成熟,移动医生短期内依然难以真正实现。
人们对移动医疗带来的潜在收益充满期待,因为移动医疗既改善了传统医疗监护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又提高了医疗监护系统的实时性、灵活性,有效地集监控、医疗和信息管理优化为一体。面对未来终端设备的多样化趋势,移动医疗到底该如何建设?我们相信,未来的移动医疗建设与创新源于北大肿瘤医院这样的深耕信息化领域的医疗机构,来源于信息化实践者的真实体会。
采访后记
清楚记得初次与衡主任见面是在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成立之日,由于时间原因,见面之初与主任只有简短地交流,从1998年进入医疗IT行业至今,十六年的时间,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很深地积淀与不一样的想法。面对医疗行业层不出穷的新技术,衡主任始终持积极乐观态度,希望未来医护人员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机随时办公,为患者服务。环视医生们工作的一天,入院访视、查房,开医嘱、术前谈话、手术、写病历、出门诊、病历讨论、会诊、入出院安排、出院随访……哪些场景需要移动软件?这样的问题,国内很多医院都在思考,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移动医疗应用也不只局限于查房。衡反修说,只要在合适的场景有合适的移动应用,能够帮助医生解决合适的问题,一系列移动医疗产品才能落地,移动医生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