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家庭医生”新模式 社区医疗变身“守门人”(1)
“家庭医生”新模式 社区医疗变身“守门人”(1)
  • 2011-06-02 09:58
  • 作者:佚名
  • 来源:家庭报

日前,上海出台的新医改各项惠民措施中,有75.4%的受访市民表示赞同家庭医生制度。自去年10月起,长宁、浦东、闵行、闸北、徐汇、宝山等区开始探索“家庭医生”新模式,让社区医疗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今年全市10个区将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据上海市卫生局透露,“十二五”期间,申城每名市民将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每位家庭医生将管理2000至3000人。

行业聚焦频道——最新热文推荐

从发病管理转为全程健康管理

上个月申城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在当上“家庭医生”前,陈华在周家桥社区卫生中心坐外科门诊,之后经过培训转型成了“全科医生”。

目前她负责区内2323名户籍人口、1112户家庭(其中400名属“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工作,每周两天半的时间在中心坐门诊,其余时间上门服务或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居民做咨询。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小区居民24小时可与家庭医生联系。

周家桥社区里有位病人,她身上有好几种慢性疾病,需要吃19种药。这都是她在市三甲医院看专家门诊时,医生给她开的药。这么多药不知道怎么吃比较好,她向陈医生咨询。陈医生花了近一个小时检查、了解,发现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痛风、慢性甲状腺等病。陈医生根据她的疾病轻重分了主次和先后,并定期回访追踪,让这位“药罐子保持”合理服药,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病情。

除了小区布告栏里贴的照片和联系方式,更多的居民是通过口口相传认识并接受了陈华。她的服务内容包括家庭病床、免疫接种、公共卫生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增加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心理咨询、营养处方……“基本涵盖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内容。”

如今除了老年病人以及家庭病床病人外,不少三四十岁的白领也要求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比如感冒输液等,家庭医生可以在双休日或休息时间提供上门服务。

据长宁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晓鸣介绍,家庭医生的出现,是将“发病管理”转为“全程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将通过干预生活方式,让居民从注重疾病治疗逐步转向预防发病,有效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目前长宁区183个居委会都配备了家庭医生。在这些家庭医生的背后,是一个网络化的支持平台。由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区域内一批二级医院和特色专科、预防保健机构的专家组与社区卫生中心结对签约,通畅转诊渠道。

不过赵晓鸣坦言,由于人手不足、家庭医生的对象还仅限于老人、残疾人、婴幼儿、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贫困人群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在家庭医生处首诊可减免医疗费用,由家庭医生转诊到定点医院就诊也可以享受医疗费用减免。

居民最欢迎家庭医生“问不倒”

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家庭医生制时调查发现,“家庭医生”上门,居民就问个不停,他们最欢迎家庭医生“百问不倒”。除了全科医师资质,具有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师”级家庭医生最吃香。

据介绍,该中心“家庭医生服务报告”调查显示,居民在回答“你最需要怎样的家庭医生”时,55%的人希望“能看好病”、“有问必答”,31%人要求“能解决实际问题”,41%居民提出“家庭医生”技术要好;28%居民希望“医生多讲点生活保健知识”。要求家庭医生最好具有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服务的能力。

专家表示,随着居民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预防保健知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居民要求具有更多知识的“全科”医生服务,实实在在解决病患痛苦和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医疗服务,希望开展一对一的、个体化的健康知识教育、生活方式指导。这对“家庭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卫生局  家庭医生  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