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28 16:02
- 作者:佚名
- 来源:北京商报
医保资金能承受
财政“兜底”:医保资金更安全了
患者负担不增加、医院收入不减少,这两项公立医院改革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财政和医保资金的“兜底”。
作为友谊医院的院长,刘建坦言,取消药品加成之后的收入平衡问题,曾经是自己最担心的问题。据测算,取消药品加成、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增设医事服务费并获得医保每人次40元的医事服务费补偿后,虽然医生们的收入不降反增,但友谊医院一年的收入却会比上年出现200多万元的差额,这200万元从哪里来?
根据最初设计的方案,差额应当由财政来“兜底”。
不过,韩晓芳却直言:“公立医院改革是综合改革,就医药分开而言,财政没有花钱。”看出记者的疑惑,韩晓芳进一步解释了“财政不投入”在医药分开领域的解决之路:所有试点医院采取把挂号费、诊疗费用、药品加成三项大体平移到医事服务费上,使医院收入的结构做了根本性的转变,医院收入没有减少。而在医保资金加大投入的情况下,患者的负担也并没有增加。
既然财政并没有为医药分开新增投入,这里面就会产生两大疑问:曾经设计“兜底”的财政投到哪里去了?医保资金的加大投入是否能够承受得了?
对此,市人保局副局长孙彦在列席“两会”小组讨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经过人保部门和医改部门的测算,即便是全北京的公立医院都取消药品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并且由医保报销每人次40元的医事服务费,医保每年将多掏13亿元,对北京医保来讲是可以承受的。“实际上那是静态测算,现在大家也看到次均费用下降,患者的费用少了,对医保也是利好消息,也有利于保证医保资金的安全性,降低医保的负担。”
至于财政花哪了,韩晓芳强调,主要是用于花钱买机制和增加绩效激励投入等方面。“比如说,财政对我们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比如我们的双休日门诊、预约挂号等等,这些财政是加大投入的。”韩晓芳介绍,为了保证公立医院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在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六大方面予以补助。在此过程中,政府严控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防止医院盲目扩张以及出现过度检查等现象。
共5页: 上一页 [1][2]3 [4][5]下一页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