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30 10:08
- 作者:曹政 孟庆普 刘平安
- 来源:健康报
郭美美
事件回放: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尽管中国红十字会随后否认和郭美美的关系,但还是引发很多网友对该组织的非议。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表示,7月,全国的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月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
点评:
“郭美美事件”并非孤例,其后出现的中华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使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慈善事业资助的对象,通常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医疗、教育等,秉承的基本原则应是公正与信誉。然而,官办慈善组织频频遭遇信任危机,凸显的是一系列管理制度的缺失。我国目前对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对公益机构的年度检查报告,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难以建立信心和引导公众捐款。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才是一系列危机发生的根源。
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得继续向前,前进的力量,来自社会的理性和热情。如果身处其中的慈善组织不能正视信任危机的存在,并切实朝着公开透明的方向去努力,信任危机下,中国的慈善环境不会更好,只会更糟。
PM2.5
事件回放:
今年入秋后,两次雾霾天气袭击我国北方地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多个省份之间高速公路关闭,引起民众对PM2.5的热烈讨论。PM2.5,空气中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点评:
空气质量差有目共睹,但是环保部门发布的报告却显示为“轻度污染”,两次雾霾天气让PM2.5走进公众视野,并逐渐形成呼吁政府修订现行空气质量标准的呼声。政府积极回应,最终促成PM2.5进入空气污染“通缉名单”。但是,监测PM2.5只是一个开始,“定罪”重要,“缉凶”更重要。PM2.5的危害本质上源自附着于其上的各类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既包括工厂的排放物,也包括日常汽车尾气。
治理PM2.5,政府责无旁贷,应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进能源使用方式等方面着手,下大力治理大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与此同时,治理PM2.5也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比如,减少汽车尾气,既需要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同时民众也有义务选择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从漠视PM2.5到监测PM2.5,最终带动治理PM2.5,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每个人不仅是PM2.5的监督者,而且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降低PM2.5各尽一份力。
共4页: 上一页 [1]2 [3][4]下一页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