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高端医疗器械,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的“高端地位”,不甘寂寞的中国本土企业,也在经过十多年时间卧薪尝胆之后,试图在高端市场上“分一杯羹”。
内容导航: |
|
形成“竞争效应”仍需努力
不过,记者在深入采访时发现,要真正意义上能够在被外国企业彻底垄断的人工耳蜗市场形成“竞争效应”,仍需要漫长的努力。
梁志武向记者深入剖析了国产品牌人工耳蜗即使进入市场,也会面临的难题:
一是缺乏品牌认知度,澳科利耳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彻底表明了这一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军作用”,在人工耳蜗业界,包括医疗界和医疗器械领域,“进口品牌”的口碑和市场力量都非常庞大,要真正打入市场,还需要花大量的努力。
二是缺乏“团队影响力”,澳科利耳公司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不仅仅是靠单一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而是凭借着强有力的“整体团队”力量进行推广,从前期的筛查、佩戴助听器,到植入前的定做、植入后的语言恢复训练等,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组成部分来实现。
梁志武说:“按照业内的预计,一套进口人工耳蜗植入的前后价格,高达17万至20万元人民币,如果国产人工耳蜗,则只需要6万元左右,价格只有进口人工耳蜗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按照国内市场的多年惯例,如果国产人工耳蜗能够走向市场并获得市场认同,"鲢鱼效应"肯定会刺激进口人工耳蜗价格下降。”
不过,梁志武也明确表示,对于国产人工耳蜗而言,“低价”不能成为其唯一的竞争优势,也不应该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低价竞争"有可能在一段时间赢得客户的关注度。但是,医疗服务行业与其它各类消费品行业所不同之处在于,医疗服务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医疗技术"。”
他说“只有我们所具备的技术完全能与这些国外品牌相抗衡,国产品牌才具备了在国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而不能是在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全球领先品牌,却希冀通过低廉的价格来赢得患者的认同。从患者的角度来考虑,能够真正意义上自购的听力重症损失人士,除了价格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外,植入人工耳蜗之后,能够享受到的听觉效果,才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共2页: 上一页 [1]2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