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家看法 >  李天天: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哪个酸?
时间:2015-02-03 11:51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李天天: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哪个酸?

    [导读]橘子是代表有生命力,给人甘甜和回味的结果,李天天用这种酸代表对未来医疗的看法,他表示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辛酸还是寒酸?到底是哪个酸?

    标签:未来医疗李天天

    橘子是代表有生命力,给人甘甜和回味的结果,李天天用这种酸代表对未来医疗的看法,他表示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辛酸还是寒酸?到底是哪个酸?

    15年前,李天天创办了丁香园,走到今天,他仍表示丁香园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当真正深入到医疗服务核心的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要把自己清零,告诉自己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对医疗的理解、对行业的理解还会随着我们对行业的认识逐渐加深而发生变化。有一条是不变的,保证患者安全,给患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ACID代表李天天对移动医疗、未来医疗四个方面的分析。近日,李天天在首届reMED“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上以《未来医疗是酸的》为主题作了分享。

    先说一下A,A就是Apps,据统计在苹果店里面关于医疗业的App大概有上万种。与医疗类相关的苹果应用App前30名排行,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很有意思的应用,解剖的、育儿的跟医疗有关的应用。第二类是Health和Fitness,所谓健康和健身,这个领域的App基本上比前一个领域高出一个数量级左右。这里边关于健身跑步、做仰卧起坐、爬台阶、骑自行车的什么都有,所以看苹果店里面也有推荐,它的编辑也会挑一些App到首页里面来。

    今年的拉斯维加斯的大会上,各种各样的Wearables功能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在检测心率、算你走了多少步、计算消耗多少卡路里,大部分的功能都是这样,只不过是在外形上会有不同的设计,有的可能比较酷一点、有的比较傻一点,基本上功能都差不太多。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像我前面讲的App也好,像Wearables也好,我可以把这两个分成一类,那种App都是软性的App,这个可穿戴设备像硬的App一样,它们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软件也好、硬件也好采集来的数据都是孤立的,每家自己测自己的、每个设备自己测自己的,很难把这些数据进行融合和打通,而且有的时候你佩戴不同的设备,向这只手上戴着不同的设备,测下来之后发现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得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这个造成的问题就是数据孤岛。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目前的趋势,大家已经在从App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前进。美国两年前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谈App、谈可穿戴设备,现在已经没有人谈了,很少有人在谈这个话题了,大家都在谈的是这样的话题,叫Connected Health,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前面说的数据孤岛,将这些数据用统一的标准采集、存储、分析、传输、分享,通过一个人身上不同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更全面的了解个人的身体情况、病理情况、生理情况、健康情况,血压、血糖、血氧,还有体重,这些数据经过统一的采集、整理、分析之后出现的是一个人的数字化的图库,可以被不同的行业里面的不同的人看到,比如说被医生、护士、药师看到,甚至被家人看到。所以这些数据可以在这样一个连接的情况下变成一个数据集合的整体。

    相信大家都说不出来每天走1万步跟降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面说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走路、台阶、消耗多少卡路里跟医学上的因果关系没有直接形成。很多可穿戴设备采集的不再是简单的玩具级别的数据,而是真正应用级别的数据,类似于隐型眼镜采集血糖、监测胎心、动态心电,自己在家里测血常规、尿常规。

    通过应用级别的可穿戴设备采集出来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数据。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数据呢?高通公司有四个解释,电子病历、实验室仪器检测、处方数据和医保数据。这里没有基因组数据,基因组数据也是大数据,也有意义,为什么没有基因组数据?李天天表示,目前基因组数据的主要应用场景相对来讲在临床级别还非常少,它做一些简单定性的诊断是可以的,比如做产前的唐氏综合症的筛查,如果是做定量分析,比如根据基因组测序结果推测你在51岁的时候有21%的可能会患抑郁症,这种结论基本不靠谱。因为我们现在对基因组的理解、对数据的积累、对样本库的积累还远远没有到一个可以做量化分析的地步。

    李天天用一个场景来解释有意义的数据。戴了穿戴设备,它每天会给用户提醒今天走了1万步,打败了全国91%的用户。继续坚持,每天1万步,强壮中国人,加油。这就是普通的没有拿到有意义的数据的提醒。当采集到了有意义的数据时,收到的提醒与信息应该是告诉你不要这样做,要控制心率到120次/分钟,应该减量,不要每天1万步强壮中国人,你做到5千步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概念下,从国际的医学发展趋势来看,把原来孤立的治疗病人变成了协同医疗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决策,最后给出针对他的个性化的干预的建议,才能够为患者带来最大的收益。

    高通原来一直躲在幕后生产手机用芯片,现在它也在积极地站在台前。这些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终端上和平台上建立有意义的数据,让这种数据能够得到更好地融合,像HealthKit、GoogleKit,不光中国有BAT,国外也有巨头,这些巨头也在积极地向健康领域迈进,希望把这些数据更好地整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平台将患者的数据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人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即使是对一个病人,他在家里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又带来新的问题,采集完一个人的数据,够不够完整,够不够准确?李天天提出,一定要采集患者周围环境的数据,叫IoT。

    有一种摄像头可以做模式识别,可以识别出家里老人有没有跌倒,可以识别出家里有没有小偷进来。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它自己马上会发短信、发邮件到你的邮箱或者是手机上。

    另一种是,家用的机器人。家用机器人对未来医疗的影响是怎样的?现在有很多空巢老人家庭,子女都在北京工作,老人在湖南,家里有这样一个小机器人,可以看看爸妈每天有没有正常吃药、有没有吃错、有没有漏吃,可以跟爸妈聊聊天。这些都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相关的,并不收集本人的数据,而是监测生活环境的数据。

    这种数据对医疗有什么价值?很多人说要做通过线上的方式做慢病管理,患者接受了一年、半年的管理以后会很烦,他收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非常同质化的,没有个性化的提醒,都是高血压患者不能吃肉、吃盐、少喝酒、多锻炼、迈开腿、管住嘴。如果加上IoT的数据和环境的数据,这就不一样了,通过采集室内温度显示是14度,而且是冬天,高血压患者的小血管是收缩的,建议你把室内温度调到18度。知道你买了红烧肉的佐料,你想干什么?高血压患者是不能吃红烧肉的。通过血氧的分析可以推测出海拔的高度,有一个要叫替姆沙坦,这个药作用于人体的Ras系统,作用于人体的血压。这个药和系统只在海拔3400米以下有效,如果你想背起背包去唐古拉山还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不起,5000米以上,此药无效,你可能控制不好血压。这种数据就是我们在环境中收集到的跟人的生活、生存相关的,采集出来以后也会整合进我们对医疗的分析数据中来。这样才把患者放在了中心位置。

    对医院来讲,以患者为中心可能更多是体验更好、医疗质量更高。对于以数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行业来讲,李天天理解的以病人为中心是以病人的数据为中心,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教育,以及病人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跟它的个性化挂钩。否则你管来管去,最后都沦为同质化的东西,大家就觉得没有价值。没有价值,你的商业模式从何谈起?

    问题又来了,数据还是不够,我想看的还是看不到。为什么呢?我收集来的这些数据,对于医生的诊断还是不足。所以最后还要落到D上,无论是服务,还是对数据的解读,还是对收集不到的数据,都需要专业人士解读。

    这是对医生和患者关系的理解。我原来是神经科医生,当我见到患者的时候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步是问诊,可能有人说在手机上敲几行字就可以了。对不起,除了要问他的情况之外,还要观察他的语速、反应和神态,这些对我来讲都是数据。如果光在手机上,我看不到这些东西。换视频行不行?视频可以,像刚才的机器人,我觉得今后会有这种趋势。在美国,很多医生和患者之间已经广泛地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问诊是远远不够的,我不光要问诊,还要摸他,还要捏他,还要掐他,还要拿一个小锤砸他。除此之外,还要让他做血常规、尿常规,目的还是为了更全面地收集他的数据。

    基于李天天对医疗的理解,他觉得医疗有时移不动,能移动的都是在支付、看化验单、导航等流程上。简单的问诊,导致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简单对话带来的信息太少了,很难让进行判断。患者说头疼,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至少可以知道头疼应该与头是相关的,还有患者说他肾虚,肾虚和肾是没关系的。

    咨询建议和在线诊疗的边界不清。很多中国医生跟患者交流完了以后说患者是胃溃疡,让他吃一堆药,这些都是不负责的做法。

    李天天把觉得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就像民航业,现在可以在手机上买机票,可以在手机上选座位,可以在手机上退款、选航班,而安检是完不成的。不能因为你坐30万公里的航班都没出现任何问题,我就降低对你的安检标准,改在手机上跟安检员对话,带火柴了吗?没带。带汽油了吗?没带好,免你安检。我想如果免安检,对乘客的体验是最好的,但是,谁也免不了。这就是医疗服务行业特殊的地方,是半强制的服务行业,从来不是以给患者增加便利性为首要目标的。

    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

    李天天表示,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不能为了便利而牺牲安全。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且永远不会被程序或机器所取代,医院也永远不会消失。为医生提供支持,包括内容的支持、工具的支持和平台的支持,提高医疗的效率,增加医生收入,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可行之路。

    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提供支持,现在也是做的初步工作,包括对医生的内容的支持、工具的支持、平台的支持。平台的支持想了很久,最后发现既然医疗有时候移不动,就不要移了。通过公众号、手机APP跟医生和患者进行互动。

    希望做好的三件事情,一是希望帮助中国的制药企业建立合规的营销渠道。二是帮助中国患者建立科学权威的信息源,发动中国的医生贡献自己的内容和经验,不要被虚假的医疗广告和误导性的医学词条伤害。最后是希望建立数据驱动医患深度互动的平台,我们相信这个平台应该是从线上走到线上,从手机端到诊所,再从诊所到手机上。

    浙江刚好是医生多点执业的先行之地,无论是医疗数据的开放,还是多点执业限制的取消上,以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以来行业的创业机会,浙江都会给全国带来示范的先例。我来之前跟浙江卫计委的领导沟通过,也了解到政策的变化,确实取消了很多限制,而且已经增加了鼓励医生进行多点执业的具体条款,具体的政策在几个月之后就可能看到。

     

    本文摘自李天天在reMED“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 这篇文章对您是否有用?
    • 非常有用 有用 一般
    相关热词搜索: 未来医疗李天天
    网友热评李天天: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哪个酸?
    更多评论>>
    验证码: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 聚焦

    点击排行

    本月 本周 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