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8-15 09:55
- 作者:张戈
- 来源:商业伙伴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昨晚抢救室最后一张床进了位年轻患者,正忙着,护士叫我出去,120又送来个意识不清的患者。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120告诉我,到这里已是第五家,都没床。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倒塌!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神奇的医疗啊!
看到这条微博,再看看网上关于智慧医疗华美的文章,反差甚大。我只想说智慧医疗看上去很美,但其中确实还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一:谁来统一标准
与医疗信息化相比,智慧医疗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医疗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出现几率。
目前,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例如,曾有方案商提出,在急救车中安装内置无线模块的车载医疗检测设备。车载医疗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血压、心跳等生理体征信息,这些信息还可通过3G线路传回医院,医院会在患者到达前完成血库、手术台等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一个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确实没那么简单,既然是协同工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众所周知,999急救中心与医院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999急救中心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北京66家三甲级医院或隶属于市卫生局,或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各体系间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
同时,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Level7),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这就给智慧医疗的推进带来了大麻烦。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谁来主导?如果是999,谁来说服各大医院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问题二:如何盈利
即使依据上述思路,解决了技术问题,如何盈利也是困难。还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显然,急救指挥系统不可能面向医院收费,因为不可能因为医院没加入应急抢救体系,就舍近求远,将病人送到定点医院。同时,面向普通患者收费也很难。智慧医疗的价值在于缩短院前抢救时间,可将患者的体征信息传送给医院,使患者在达到医院前,医院就已完成手术准备。但此功能甚至不能称之为务,难道付费就传信息,不付费就不传?这显然不符合救死扶伤的基本医疗准则。
现在看来,可行的方案是,以会员制为心脑血管等病人提供日常和应急增值医疗服务。例如急救中心为病人建立“电子病历”,并发放带有快捷报警键的手机终端,定期提供医疗检查,关键时刻提供紧急医疗救治。依据此种盈利模式,方案商的作用确实有限,还要承担大量硬件、软件系统建设成本,且资本回收资金时间较长。
问题三:不能忽视的一把手
还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智慧医疗的价值在于流程再造,甚至是颠覆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业务习惯。其面临的困难在于:
首先,这要求方案商具备一定的业务咨询能力,能够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同时从优化中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智慧医疗实现的流程再造肯定是一把手工程,因此方案的立足点如果放在提升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显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以移动医生站为例,如果只是简单地将HIS系统延伸到iPad上,院长、主任的直观感觉应该不会太强,但如果将业务审批,甚至视频会议系统也移植到iPad上,院长肯定会很高兴。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之所以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操作中问题多多,也是因为一门艺术不可能完全依靠科学的手段进行诠释。也许当方案商的营销智慧、管理智慧融入解决方案时,智慧医疗才能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