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杭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3)
杭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3)
  • 2012-12-11 09:49
  • 作者:佚名
  • 来源:杭州市卫生局
三、战略措施

(一)医疗服务体系

1.完善医院服务网络。

调整功能布局。根据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思路,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布局,科学调控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床位、人员等资源指标。适应未来城市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变化,全面实施《杭州市区省市两级医疗资源配置规划》,科学补充好增量,整合利用好存量,实施市级医院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两大调整”。县、市要适应城市发展格局,协调均衡医疗机构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合理配置资源。均衡旧城与新区医疗资源,用2-4年时间,在城市新区新建或启用滨江医院、下沙医院、市十医院、之江新城医院、妇女医院、儿童医院、杭师大附属医院、市中医院丁桥分院等8家按三甲标准建设的市属医院,努力实现市民“大病不出杭州”的目标。加强五县市综合性医院内涵建设,每个县(市)都有一家二甲以上医院,使80%以上的农村居民“大病不出县城”。

加强医院管理。推进政事分开,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渐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办管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制订形成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具体措施并初见成效。强化医院综合目标考核,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实施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严格公立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普及分级诊疗。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定位,三级医疗机构致力于提高疑难复杂病例的诊疗能力,适度拓展高端医疗市场,二级医疗机构致力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实现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的转变。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构建城市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农村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主体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双向转诊,形成“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优化办医格局。完善民营资本兴办医药卫生机构政策体系,逐步使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在土地、税收、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举办民营、私人医疗机构和药店,加强和重视在慢性病防治、康复、专科疾病防治、老年护理等领域的发展,建立和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康复中心、临终关怀等机构。引导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适度引入竞争提高医药卫生服务品质,以差异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专栏1  杭州市“十二五”期间医院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医院

类型

建设

地点

建设

周期

建设规模

建设

床位

(张)

用地

规模

(亩)

建筑

面积

(平方米)

1

杭州市妇女医院

三甲专科

上城区

钱江新城

2009-2012

600

23

99400

2

杭州市儿童医院

三甲专科

下城区

朝晖二区

2011-2013

500

 

60000

3

杭州市中医院

丁桥院区

三甲综合

江干区

丁桥组团

2012-2014

1000

 

130000

4

杭州市第二人民

医院扩建

三乙综合

拱墅区

拱宸桥

2012-2014

350

 

60000

5

杭州市第十人民

医院

三甲综合

西湖区留下街道

2009-2012

500

 

68515

6

杭州市下沙医院

三甲综合

下沙开发区

2008-2011

1200

197

172223

7

杭州市滨江医院

三甲综合

滨江区

2008-2011

1200

140

175925

8

杭州市之江新城医院

三甲综合

西湖区之江国际旅游度假区

2011-2013

1000

150

180000

9

杭州市第七人民

医院病房综合楼

三甲专科

西湖区

古荡街道

2011-2013

150

 

28000

10

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市一医院城北分院)

老年病专业医院

拱墅区

半山区块

2011-2013

300

30

36000

11

余杭区一医院主体迁建

二甲综合

余杭区临平街道

2008-2011

300

116

119868

12

余杭区中医院整体迁建

二甲中医

余杭区塘栖组团

2008-2012

250

107

100000

13

余杭二院病房大楼

二乙综合

余杭区余杭镇

2008-2010

150

 

21998

14

萧山区四院

二乙综合

萧山区义蓬镇

2010-2013

600

127

96000

15

建德市二院整体迁建

二甲综合

建德市梅城镇

2011-2013

250

60

20000

16

建德市三院整体迁建

二甲综合

建德市寿昌镇

2011-2015

200

50

16000

17

建德妇保院整体迁建

二甲专科

建德市新安江街道

2010-2012

200

37

16800

2.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深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建设,创建省级和市级示范中医科,推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完善杭州市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和基层名中医评选管理机制,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市级“名中医院”、“中医名科”建设项目实施。积极实施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建设项目,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

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工作。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力度,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在基层的应用,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区、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加强中医药学术继承和人才培养工作。推广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发扬优秀中医药文化传统。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学术继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养、省基层名中医培养、省农村中医骨干培养共6类对象的管理工作,深化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创新考核模式,提高培养效果。

3.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积极上等达标。强化行业标准管理,加强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建设,开展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严格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准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完善质量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推行基本医疗服务指南和诊疗规范,推行JCI、ISO管理体系认证,推行电子医疗档案和常见病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创建全国百家优质医院,力争创建 “国家级优质医院”1所、“省级优质医院” 和“县级优质医院”各5所。明确护理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争取实现“基础工作做实、专业护理做精、向无陪护发展”的目标,创建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示范病房。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医院管理,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完善各项医疗护理管理规范,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完善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强化各级质控组织作用发挥。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加强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推进医疗机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

提高服务效率。夯实服务技能,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业务人员三基训练、技术比武、进修培训常态化。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探索推进部分服务项目外包,门急诊量每年递增10%以上。加快床位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治疗床位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11天之内。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职能,实行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费用总量控制和均次费用控制,严格实施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病人对医院综合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行风建设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完善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市传染病医院、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区、县(市)传染病院(病区)、急救中心(分中心)、采供血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为支撑,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医疗救治网络,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急救水平,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城区8-10分钟、郊区10-15分钟。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解决编制问题,根据国家关于疾控机构人员编制的相关规定和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并落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水平。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推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迁建、改扩建,全市疾控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国家A类标准90%和B类标准80%,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和应急快速检测技术平台,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做好病原判明工作,科学处置和有效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流动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全市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全市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保持在70%以上和85%以上,建立耐多药肺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广国家和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监测、宣传、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全面实施“四免一关怀”制度;疟疾二类县(建德市、临安市、桐庐县、西湖区)到2015年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疟疾三类县(其余区、县)到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杭州模式”,加强精神病专业机构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管理覆盖率达到95%,逐步减少重性精神病人医疗费用的医保自负比例,全面实施困难重性精神病人免费诊疗项目,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后心理救助服务实施率达到60%以上。

3.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强设施建设,全市卫生监督分所全部符合省级规范化建设要求。充实卫生执法队伍,根据辖区人口、面积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范围、任务等实际需要,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实施监督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卫生监督专业人员比例达到地(市)级90%以上、县级80%以上。建设监督信息网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全部实现网络化办公,全部使用省卫生监督软件,各类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规范符合率90%,实现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全程网上审批模式。加强监督业务建设,重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有证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督检查覆盖率100%,以县为单位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比例达到80%以上,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推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建设。根据市政府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方案,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探索建立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监管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研究制定食品安全综合性评价指标,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推动乡镇一级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建设,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监管,适时组织联合集中整治行动,解决突出矛盾和社会关切问题。

4.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全市所有区、县(市)卫生局组建职责明确的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有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指挥、处置的流程与要求。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装备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软、硬件配置,稳步推进市和区、县(市)一体化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大投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市和区、县(市)两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均达到卫生部和省级要求。推进区、县(市)和乡镇(街道)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队伍人员更新、培训和演练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提高卫生应急处置技能和保障水平。

专栏2  公共卫生重点项目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

推进拱墅区、西湖区、江干区、萧山区、淳安县等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迁建、改扩建

卫生监督机构设施建设

人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上,每2-4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备1辆执法车辆,仪器设备监测项目国家标准符合率达到95%以上

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

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5个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1-2

5.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推进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和职业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落实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加大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力度,强化对重点职业病的防治。到2015年,职业病危害单位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7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70%以上。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数进一步下降,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10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6. 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实施母婴健康工程,推进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全市各区、县(市)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率达100%。强化妇女保健管理,探索城乡社区和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新机制。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做好两年一次的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工作。提升儿童保健能力,通过儿童健康教育及监测项目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通过强化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产前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以下。

7.强化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巩固全市各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镇)创建成果,90%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市级以上卫生乡镇(街道)标准。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自来水比例达到9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

(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制订完善主城区及各县(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升中心集镇所在地的县级综合性医院8家和卫生院12家,提升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行政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备水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和省“新六件”(血生化仪、X光机、B超、心电图机、血球计数仪、尿常规分析仪)要求,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需按标准配齐“七小件”(心电图仪、中西药柜、体重身高计、血糖仪、急救出诊箱、电脑、打印机)。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根据服务人口和功能,合理确定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和人员配置,增加公共卫生医生配置。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强化全市基层卫技人员在职培训,培养适需对路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开展1个三级医院对3个县级医院、1个二级医院对2个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协作,派遣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双向交流,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政府创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完善服务功能,探索推进社区责任医师团队等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完善补偿机制,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农村医疗机构予以补助。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用药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规范基本药物使用。

专栏3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中心集镇所在地的县级综合性医院8家和卫生院12家,提升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400家。派遣200名城市医院高年资医师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推广适宜技术和项目100个。培训基层卫技人员5000人次,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2000人。

 

(四)卫生科研教育

1.发展重点专科。完善重点专科的分类管理制度,对重点专科实行动态管理。努力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学科进入省、部级重点学科行列,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市级及民营医院申报重点专科,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对市属重点专科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确保重点专科的水平和活力。加强对重点专科,尤其是对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扶持,做强做精一批重点专科,培养扶持一批区、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重点专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临床水平和科技含量。争取到2015年,全市拥有省、部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专病)和重点扶持学科20个、市级重点专科70个。

2.推进医学科研。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倡导院校之间、医院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开展多单位、多学科的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鼓励开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五年内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8-10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00项以上;力争获省科技进步奖20项以上。

3.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医学教育投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力争各区、县(市)创建具有临床指导示范作用的龙头学科。根据“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原则,切实做好新一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采取免费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基层、欠发达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和在岗培训,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95%以上,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五)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1.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名院人才发展战略,以新医院作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重要平台,实施“走出去”招聘战略,争取5-10年内吸引2-3个留学人员工作团队、30名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以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为契机,加强与名院名校合作,争取5年内引进博士100名、硕士800名。坚持刚性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进院士、钱江特聘专家等高端人才,实现人才合作共享。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建设人才专项用房,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2.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引进好、培育好、使用好一批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领导干部。打造一流的卫生管理团队,改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加大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提高医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选派高层次重点培养人选到国外著名大学或医学研究机构进行中长期培训、短期考察和学习等形式开展合作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大力发展在职教育, 将在职教育作为人事管理的重点内容, 鼓励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实施绩效工资作为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有效手段,把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到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上来。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逐步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到收益分配中,把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钩,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特别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六)健康城市建设

1.普及健康教育。围绕建设健康城市567工程,推进健康人群培育。进一步完善教育阵地建设,建设并使用好市民健康生活馆,推进市民大讲堂巡讲、健康知识进百万家庭和健康知识进千村万户等健康教育载体活动,创建一批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强化市民五个人人知晓健康管理行动,实施健康影响因素系统干预。到2015年,市民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盐摄入量下降20%,人均每日油脂摄入量下降10%;总人群吸烟率下降至25%以下;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到80%、基本技能掌握率达到75%。

2.规范健康管理。探索实施“国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重性精神心理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管理,加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贫困人群、患病人群等的管理,促进目标人群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率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80%,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知晓率达到70%以上、血糖知晓率达到50%以上。

3.发展健康产业。着眼于我市“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以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消费为手段培育发展健康产业,推进低碳经济。利用独特景观和人文资源,形成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湖(西湖、湘湖、千岛湖)特色疗休养产业群,在主城区西山片形成以中医保健疗休养为主的杭州高档疗休养产业群,争取每年发展疗休养行业协会会员单位10家,疗休养人次每年增加一倍,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疗休养机构增加50%,满足国内外和本地疗休养人群的需求。

专栏4  健康城市建设项目 

围绕建设健康城市567工程,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项目推进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健康教育阵地,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开展“五个人人知晓”健康管理倡导行动,实施健康影响因素系统干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规范化健康管理。发展健康产业,形成特色疗休养产业群。

 

共5页: 上一页 [1][2]3 [4][5]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十二五  卫生事业  医药卫生体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