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杭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1)
杭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1)
  • 2012-12-11 09:49
  • 作者:佚名
  • 来源:杭州市卫生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卫生事业管理,提高卫生服务绩效,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政函〔2011〕39号)的有关部署,结合杭州实际,制订2011-2015年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卫生资源适量增长。卫生强市建设得到推进,创建了省级卫生强市和卫生强区(县、市),基本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圈。卫生资源总量逐年递增,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9个,其中公立医院86个;全市拥有医疗床位42828张,其中医院床位36148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6.21张、卫生技术人员8.87人、执业(助理)医师3.53人、注册护士3.40人,其中市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11.32人、执业(助理)医师4.46人、注册护士4.48人,县市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4.67人、执业(助理)医师1.94人、注册护士1.55人(以上含在杭省级卫生资源)。

2.卫生服务得到优化。完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防控取得突出成绩, 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350/10万降低到228.34/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37‰、4.36‰,每十万孕产妇死亡数下降到6.81人,全市常住儿童“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6.90%,流动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达97%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原因查明率达85%以上,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颁布实施了《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成为全国首个所辖区(县、市)均创国家卫生城市的省会城市,纳入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试点行列,精神卫生“杭州模式”不断完善,连续评为两年一度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86%,自来水受益人数达437.66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67岁。有效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基本完成市级医院新增医疗用房建设和各区、县(市)第一医院迁扩建,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数从4360.40万人次增长到7755.65万人次,居民年均就诊次数从6.57次增加到11.35次。建立健全了惠民医疗网络,累计为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减免医疗费用3000余万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8%。

3.卫生投入不断增长。全市卫生投入从2006年3.6亿元增加到2010年11.2亿元,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从4.79%上升到7.28%,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比率,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各级政府按照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流动人口按户籍人口50%的标准投入,其中各城区的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已经达到30元以上,个别城区已超过40元。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卫生的经费投入,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市级财政对各地完成农村公共卫生任务按农村户籍人口每人每年6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给予基本建设补助和设备配置补助,实现了补助政策的新突破。

4.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制改革“四改联动”,坚持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医疗费用下来,医疗质量上去”为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医改的杭州模式。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实施了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市级医院集团化管理和省区、市校合作办院模式,初步建立了市卫生局、市卫生事业发展中心管办分离“人字形”治理结构。推进市属医疗机构药品联合招标采购、县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省市医疗机构药品联合集中招标采购,积极探索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积极开展社区基本用药“零自负”试点和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有效减轻了人民群众用药费用负担。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历史欠帐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较长时间。长期以来,医药卫生深层次体制、机制、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不合理与利用不充分并存,城乡卫生、医疗与预防、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不甚合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2.新问题新矛盾正在不断涌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日渐增多,居民疾病谱随之发生明显改变,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损伤与中毒、精神和心理疾病、食品安全事件防控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保障任务等日益艰巨,促使医药卫生工作必须动态适应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

3.统筹兼顾面临不同情况。我市人口多、资源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使地方政府在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方面承受较大压力。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利益格局的调整,如何处理好投入与补偿的关系、医与药的关系、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的关系成为难点问题。

(三)卫生需求及发展趋势

1.卫生事业地位日益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有医药卫生工作内容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各界对医药卫生工作更加关注,为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2.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目标引领下,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的需求日渐增长、日益多元,对保持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期待日甚。

3.卫生改革助推卫生发展方式转型。我市通过全面实施“四改联动”,基本形成运转协调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设了医改的“杭州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卫生事业转型发展。

共5页: 1 [2][3][4][5]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十二五  卫生事业  医药卫生体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