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尚邦治:医院CIO是参谋 数据说话铿锵有力
尚邦治:医院CIO是参谋 数据说话铿锵有力
  • 2012-10-23 10:06
  • 作者:佚名
  •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数字铸就医院崛起,各种系统应用于医院已成平常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是不是一回事呢?医院系统每隔几年就要更新换代,在更新过程中作为医院CIO来说要考虑问题很多,选型问题、大量医院数据如何整合并兼容?医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IT技术人员,而这些技术人员又是如何为医护人员服务工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听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计算机专业高级工程师尚邦治是如何看待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尚邦治

理想乌托邦:医院信息化顶层设计之路

全国CIO/CTO俱乐部:医院信息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好的顶层设计、好的整体规划,实施过程难免走偏。结合宣武医院信息化多年的实践经验,您对此怎么看?

尚主任:医院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体的宏观的顶层设计比较难实现。为什么呢?三点原因:

首先,与国外不同,国内医院信息化从收费系统起步,逐步过渡到临床系统,是一个摸索、发展的过程,且每个发展阶段特点不同,顶层设计意味着再三的被颠覆;

第二,随着医改的深入,新要求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发展中的业务,恐怕没人敢说“我可以实现顶层设计”。比如最近很热的临床路径、抗生素分级管理,旧的系统如果不做改变是无法实现的;

第三,医疗软件每隔几年要重新进行一次整体的设计,即更新换代。原因在于,一个系统问世后,它就成为一个平台,往上搭载新的东西总有限的,当平台承载不了新东西的时候就需要整合资源、设计新平台;

但是,在一个时期,我们可以对一代产品进行顶层设计,这是医疗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全国CIO/CTO俱乐部:您刚刚也提到,医疗系统每隔几年就必须重新更新,大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系统可以做到完全兼容吗?

尚主任:完全兼容不可能,这只能说是一个愿望、一个努力的方向,至少3、5年内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关于IT技术的兼容问题,全世界几十年来都在为之奋斗,非常困难,目前我们只能说尽量做到互联互通、逐渐过渡到兼容。

全国CIO/CTO俱乐部:说到信息系统,不能不提到软硬件选型,厂家生产的产品往往大而全,而各医院应用需求各有侧重,很难找到一个厂家能满足医院里全部的设想。对此,我们是否有一个衡量标准让我们在选购产品时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尚主任:目前医疗行业没有哪家公司的产品可以做到大而全,既然没有能力做到大而全,那它就需要尽量考虑兼容、考虑互联互通,这是没错的。

提到选型,医疗行业的选型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选型方法,但不能照搬。比如说,某些行业系统选型需要考察、测试,而同样是测试,医疗行业的测试可能在模拟与真实之间存在差距,结果自然也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医疗行业对IT技术是使用单位,不是研发单位。我们不一定要追求最先进的东西,而要尽量选择成熟的技术、稳定的产品,以可靠、适用为原则。

基于此,我认为医疗行业的选型,除了一些个例、特殊的医院,一般医院只需考察所选用的产品是否已经在同类医院、同规模医院,甚至比你更大的医院中投入使用了,是否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如果两个条件都满足,那么你选用这套系统,基本可达到正常运行。

全国CIO/CTO俱乐部:那第一个吃螃蟹的医院,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呢?

尚主任:实际上也不存在第一个吃螃蟹的问题。我们说事物都是逐渐演化的,现在一般单位一般人,很难突然产生一个技术上的飞跃,普通人很难像爱因斯坦一样创造出相对论、IBM PC机经过30年的发展,PC机性能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一个逐渐演化、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医疗行业同样遵循这个规律,从早期小的收费系统,到连接上药房,再连上挂号,相互之间慢慢贯穿连接,技术不断积累,风险自然就小了。

截至目前,市场上没见谁推出过全新的一整套系统架构,虽说现在医院信息系统与十年前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谁第一个吃螃蟹的问题上,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

正解:那些被误读的“电子病历”

全国CIO/CTO俱乐部:对个人来说,电子病历是终生的健康记录,我们希望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电子病历……

尚主任:不对,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类东西。医疗水平发展大致可分为:有病没钱看阶段、有病有钱看病阶段、预防阶段、保健等几个阶段。截至目前,北京已进入预防阶段,比如说免费打疫苗,谁都知道这个疫苗可以降低感冒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这就是一种预防,而不仅仅是有病看病。

从概念上讲,电子病历一般指病人在医院期间因诊疗产生的一些文档、数据等,是诊断治疗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记录;而健康档案是终身的,记录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基本状况,包括预防、康复、治疗(因康复需要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治疗过程不在记录之列)。

全国CIO/CTO俱乐部:对医院信息系统来说,电子病历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共享平台。那么,医院内部、外部如何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尚主任:错了,共享平台是指医院内部的共享,比如说某大夫想看放射科的片子、检验科的结果,得去不同的部门借或被别人送来。现在有了医生工作站,资料调用非常方便,大夫只需坐在计算机前,检查结果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医生看病的效率、信息共享也实现了无纸化。

解释一下,什么是无纸化?无纸化不是说不要纸质病历,而是指不借助纸质病历就能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从档案管理角度讲,无纸化只是介质的改变,从纸变成了电子,我们不能绝对化的认为,无纸化就是一张纸都不用。 

全国CIO/CTO俱乐部:为什么电子病历仅供内部使用,而不能外部共享呢?

尚主任:首先,这涉及一个知识产权问题。医疗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产权产生的过程,知识产权能够随意的共享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说术前讨论,医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对患者的疾病提出治疗的解决方案,这是个人的一种见解,属于结论性的判断,它是不允许被共享的;

其二,患者的病情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形式,尤其是危重病人,检测报告具有时效性,病历互通的参考价值不大,且共享产生的诊断纠纷无法明晰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谁应该承担责任很难界定。故电子病历禁止外部共享,也是出于对病人负责的考虑;

不过,从哲学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共享也是一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内外部共享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做好了检查,小医院按照大医院的诊断结果去治疗,是可行的。

全国CIO/CTO俱乐部:这就是所谓的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尚主任:对,没错。

全国CIO/CTO俱乐部:电子病历与个人健康档案直接挂钩,病人信息高度集中,如何更好的保障患者的数据安全,同时平衡处理患者的隐私?

尚主任:病历具有隐私性,这种说法不太确切。为什么呢?两个方面讲:

一个是病情的隐私,这是东西方人很大的一个文化差异。西方人说个人有病是我的隐私,别人无权知晓;而中国人,假如自己真生了病,别人去探望他没准自己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除了特殊的病,大家根本不在乎这个,也就不存在隐私。我觉得大家提病情隐私,实际上是把西方的隐私文化观念强加在中国人头上,是在套用隐私,根本没必要。

另一个是医疗。中国医疗一个大夫管好几个病人,美国大夫一对一服务,这样分析下去,在中国你不让大夫看病历,纠结于隐私可行吗?

当然,某些疾病、某些心理特征呈现的隐私性,我表示充分的尊重。就目前来说,我们很少发现哪个医护人员有意扩散病人的病情(包括患者资料买卖交易),这说明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约束着从业者的行为,群体自律性还是值得信任的。重申下,是职业道德在约束大家的行为,而不是信息技术在起作用。

此外,设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安全隐患是存在的,目前各大医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都积极采取了存储、备份、容灾等措施,都在不懈地为病人的数据安全做着努力。开个玩笑的讲,如果真的病人数据丢失,看完病钱都不用交了,数据与金钱可谓关系紧密。

反观:信息化、人才与沟通的艺术

全国CIO/CTO俱乐部:目前大家都在提医院信息化建设,那么,IT技术到底是如何为医护人员、病人服务的?

尚主任:医疗行业信息化为医患服务,直接表现在为医护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医生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病人相当于间接的享受信息化服务。举个例子,我们原来录病人姓名,每个人的拼音要拼出十几次,按十几个键,现在刷卡一秒钟,信息便自动显示,医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处理病历,工作效率提高,病人看病的时间自然增多。

全国CIO/CTO俱乐部: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而当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实质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关于医疗系统信息人才,现状如何?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存在什么问题?

尚主任:医疗行业的IT人才奇缺,以北京为例,抓一个会编程的工程师容易,找一个了解医院业务的编程工程师就难了,各个行业基本都是如此。我认为,想培养出一个既了解医院业务又掌握IT技术的人才,至少需要3、5年时间,培养周期长,且能否培养成材尚存风险。

从人才使用的角度讲,一般全国大医院信息技术部人员大致都在一二十人左右,二级医院至少也得六七个,而在县医院,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县医院,想要养活一个计算机IT人员是很困难的,没有钱没有编制没有财政支持,三无问题因区域差异日渐凸显,人才问题在西部成难解的题,医院信息化从何谈起? 

全国CIO/CTO俱乐部:信息系统犹如人体的神经脉络,遍及全院的每个部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也有人说“信息化其实就是个一把手工程”。作为信息中心主任,如果我们想在IT投入上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该如何说服领导?

尚主任:所有干信息中心主任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十年前找院长要钱特别费劲,现在要钱就容易多了,什么原因?我觉得个人做工作的效果恐怕微乎其微,主要还在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引导。比如说医改、医保,国家要求制定了,各医院就不得不为达标而努力、为评级做准备,信息化投入是必备选项;再比如卫生部工作检查,过去是院方准备好纸质的病历供审阅,如今变成了随机的系统抽查,信息化建设如何没人直接过问,但相关数据的需求也间接促进了各医院信息化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行业信息化投入是一个自顶向下的推动过程,信息中心主任与上级领导沟通是必要的,但关键还取决于大形势的引导、领导层的重视。

全国CIO/CTO俱乐部:您在信息中心主任的岗位上工作那么多年,回顾职业历程,您如何定位CIO这个职场角色?

尚主任: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负责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参谋,他要为领导、为团队管理、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当然,你提供的数据,既要考虑临床、考虑医院的需求,也要结合IT技术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IT技术不是万能的,它也受条件的制约,可能有些东西它提供不了,或者说它提供的不是那么好。我们只能说它的作用在逐渐增大,IT人员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大,当供求双方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才能深入进行。另外,在医院,IT是间接的为病人提供服务,CIO开展信息化工作,只能用数据去为病人提供服务,而不是你个人直接为病人做什么。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电子病历  健康档案  医院CIO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尚邦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