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0-23 10:06
- 作者:佚名
-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正解:那些被误读的“电子病历”
全国CIO/CTO俱乐部:对个人来说,电子病历是终生的健康记录,我们希望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电子病历……
尚主任:不对,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类东西。医疗水平发展大致可分为:有病没钱看阶段、有病有钱看病阶段、预防阶段、保健等几个阶段。截至目前,北京已进入预防阶段,比如说免费打疫苗,谁都知道这个疫苗可以降低感冒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这就是一种预防,而不仅仅是有病看病。
从概念上讲,电子病历一般指病人在医院期间因诊疗产生的一些文档、数据等,是诊断治疗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记录;而健康档案是终身的,记录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基本状况,包括预防、康复、治疗(因康复需要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治疗过程不在记录之列)。
全国CIO/CTO俱乐部:对医院信息系统来说,电子病历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共享平台。那么,医院内部、外部如何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尚主任:错了,共享平台是指医院内部的共享,比如说某大夫想看放射科的片子、检验科的结果,得去不同的部门借或被别人送来。现在有了医生工作站,资料调用非常方便,大夫只需坐在计算机前,检查结果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医生看病的效率、信息共享也实现了无纸化。
解释一下,什么是无纸化?无纸化不是说不要纸质病历,而是指不借助纸质病历就能为病人进行诊断、治疗。从档案管理角度讲,无纸化只是介质的改变,从纸变成了电子,我们不能绝对化的认为,无纸化就是一张纸都不用。
全国CIO/CTO俱乐部:为什么电子病历仅供内部使用,而不能外部共享呢?
尚主任:首先,这涉及一个知识产权问题。医疗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产权产生的过程,知识产权能够随意的共享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说术前讨论,医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对患者的疾病提出治疗的解决方案,这是个人的一种见解,属于结论性的判断,它是不允许被共享的;
其二,患者的病情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形式,尤其是危重病人,检测报告具有时效性,病历互通的参考价值不大,且共享产生的诊断纠纷无法明晰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谁应该承担责任很难界定。故电子病历禁止外部共享,也是出于对病人负责的考虑;
不过,从哲学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共享也是一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内外部共享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做好了检查,小医院按照大医院的诊断结果去治疗,是可行的。
全国CIO/CTO俱乐部:这就是所谓的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尚主任:对,没错。
全国CIO/CTO俱乐部:电子病历与个人健康档案直接挂钩,病人信息高度集中,如何更好的保障患者的数据安全,同时平衡处理患者的隐私?
尚主任:病历具有隐私性,这种说法不太确切。为什么呢?两个方面讲:
一个是病情的隐私,这是东西方人很大的一个文化差异。西方人说个人有病是我的隐私,别人无权知晓;而中国人,假如自己真生了病,别人去探望他没准自己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除了特殊的病,大家根本不在乎这个,也就不存在隐私。我觉得大家提病情隐私,实际上是把西方的隐私文化观念强加在中国人头上,是在套用隐私,根本没必要。
另一个是医疗。中国医疗一个大夫管好几个病人,美国大夫一对一服务,这样分析下去,在中国你不让大夫看病历,纠结于隐私可行吗?
当然,某些疾病、某些心理特征呈现的隐私性,我表示充分的尊重。就目前来说,我们很少发现哪个医护人员有意扩散病人的病情(包括患者资料买卖交易),这说明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约束着从业者的行为,群体自律性还是值得信任的。重申下,是职业道德在约束大家的行为,而不是信息技术在起作用。
此外,设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安全隐患是存在的,目前各大医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都积极采取了存储、备份、容灾等措施,都在不懈地为病人的数据安全做着努力。开个玩笑的讲,如果真的病人数据丢失,看完病钱都不用交了,数据与金钱可谓关系紧密。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