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厦门模式”成国内区域医疗信息化实践蓝本(1)
“厦门模式”成国内区域医疗信息化实践蓝本(1)
  • 2011-03-10 10:08
  • 作者:bjlw
  •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转自网界网

伴随着全新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正式运行,厦门——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美丽鹭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四季鲜花相伴,让这里的市民看病不再说“难”。

行业聚焦频道——最新热文推荐

军民共建医疗服务工程结硕果

2月28日上午,在厦门市隆重举行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启用仪式。作为“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示范区”之一的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新的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

笔者在厦门多家医院采访时发现,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显眼位置都设有统一标识的“军民共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负责各医院社区病人的转诊、导诊、咨询和预约。这些医疗机构所搭建的“军民共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的一个载体。

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是以市民健康管理为主线,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为技术支撑,涵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等的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可为医生查阅患者的既往就诊记录,为市民提供历史健康档案调阅、预约专家、短信提醒和自我保健管理等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为科研机构提供基础研究分析数据,为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协同服务。2008年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在厦门市36家医疗机构投入试运行,一年来,系统已经为患者建立个人正式健康档案93万份,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100万元。系统的启用,对市民而言:就诊时不必携带以前的就诊记录(病历、各类检查检验报告),简化了程序,方便了市民就诊;市民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为市民自我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便于医生掌握病人病历和诊疗的整体情况,减少误诊或误治的概率,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为疑难病症实现专家会诊提供了方便,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也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诊疗效率,由于在网上就能掌握病人情况,可以节省救治时间,提高诊疗效率;规范了医疗行为,有利于提高诊疗水平,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同时医生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医疗机构对该病人的诊疗措施,便于行业内部的评价与监督;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尤其是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可全面掌握全市各医疗机构就诊情况,遇到某一疾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加时,卫生管理机构可及时应对;加大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控力度,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大处方、大额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核查与管理;提高卫生保健管理水平,医疗机构的出生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其及早准备为婴幼儿提供计划免疫服务,同时可提醒家长按时前往社区卫生中心。

厦门示范区健康信息系统奠定了“五个统一”基础:即统一的数字化工作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一卡通);实现了“四个共享”:全市的医疗资源、患者的医疗信息、市民的健康信息、政府的管理信息;提供了“三化服务”:为病人、市民和政府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决策服务和医学保障服务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了区域内建国60年来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了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医疗卫生信息交互的二元结构;为每一位市民构建从人生起点到终点的完整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的全息化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构建从市—省—国家—国际的符合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网络医疗协同信息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医疗。

厦门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创建全新数字化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正式投入运行,对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服务水平,创新国家医疗服务模式等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全国范围加快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等重大民生措施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市民健康卡方便了挂号、取药、检查

在厦门市第一医院,笔者看到这样的一幕:前来厦门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张飞文打算挂一个下周二上午的普外科专家号,在医院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机前,他熟练地使用了自助挂号机进行预约挂号。记者看到,屏幕上不仅显示了门诊信息、专家号、已挂人数等信息,同时,屏幕上显示出可供选择就诊的时间段,张飞文通过电脑触摸屏选择了上午9:20到医院就诊。整个过程只花费了9秒钟。

在解放军第174医院专家沙爱国主任的门诊室里,来自漳州的患者李女士告诉记者,过去为了挂沙主任的号,开车有一个多小时到厦门,加上排队挂号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现在可好了,在家里挂个电话,或上网点点鼠标,就能预约挂号。我约了今天下午3点20分的号,等十几分钟就轮到我了,连拿药也就花1个多小时,比起从前真是又快又轻松。”

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作为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运用成效之一,让类似张先生和李女生这样的患者大大节省了看病的时间成本。

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说,过去门诊挂号大厅人山人海,第一医院特殊的地理位置,经常在看病时期造成交通拥堵,现在尽管挂号窗口前也有排队,但是与过去相比,挂号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医院越大,病人越多,挂号难、挂专家号难、看病难一直是病人‘就医难’的重要问题。在军民协同共建工程的推动下,我们投资上千万元在厦门市率先建成了‘门诊挂号预约系统’、与‘门诊医生工作站’等,患者可通过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短信预约、现场预约等方式确定就诊科室、专家、时间段。”杨叔禹说,“预约中心”除开展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工作外,还开展了出院病人随防工作,每位出院病人都会接到医院打来的复诊、复查预约电话。

患者持市民健康卡挂号,3秒钟内,机器便可识别其身份信息,屏幕上就会自动显示普通号、专家号、门诊科室、已挂人数等信息,患者根据需要选择,且可以预约一周内的专家号和普通号;取药时,患者到药房自助机刷卡,根据提示到指定窗口静候取药,发药时药师扫描标签上的条形码,电脑语音呼叫患者,同时信息在窗口屏幕上显示;与此同时,医院看病预约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手机短信以及现场等多种方式进行……

厦门行政区域内的主要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占据全市医疗资源86%的医疗机构都已经实现了医疗信息电子化,“一卡通”使这里的医疗服务更加便民、让这里的卫生管理更加有序,并且各个医院间联网互通,医院与社区不仅专家、药资可以共享,甚至各家医院的来往转诊都很方便。

选择社区就医成了市民的首选

不久前,家住厦门市滨海社区的洪先生到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做肝功检查,社区医生小叶为其开了检验申请单,社区抽血室对他进行抽血之后,将洪先生的血液样本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该中心的托管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的检验科。经医院检验科检查化验后,洪先生的检验报告再次通过电脑健康信息系统传回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这样,洪先生“足不出小区”便可以拿到化验单,并享受到三级医院医生的服务项目。“过去打车到厦门市第一医院看病要花15块钱打的费,坐公交车的话需要20多分钟,现在交费是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的。真是省钱、省时、省力。”

71岁的薛大妈家住思明社区,自从2008年2月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现数字化医疗服务以来,薛大妈就成了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老顾客”。笔者在社区中心看到,给薛大妈看病的是社区医生叶明海。叶大夫接过薛大妈递过来的市民健康卡,在与电脑相连的读卡器上轻轻一插,通过屏幕上显示的电子档案,叶大夫知道薛大妈患有风湿病。叶大夫很快开出了电子处方,在详细地告诉薛大妈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加盖了自己的电子签章。在交费处,负责收费的护士向薛大妈说明收费单的明细,还未走到药房,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信息系统显示的药品名称,药房的工作人员就把薛大妈需要的药品一一备齐。薛大妈说,以前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就诊,看个小病也得花上半天的时间。现在步行不到10分种,轻轻松松走到社区站,简简单单一刷卡,所有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了。现在社区的大夫都认识,对我的病情也很了解,我觉得社区的大夫就是我的“保健医”。

“在社区里看病,不仅可以免挂号费,而且医生开的药大多都不贵。每隔两个星期,社区医生还会到家里问诊,一些得慢性病的病人会得到他们特别的叮嘱。”薛大妈说。她是厦门大学的退休教师,她认为“知识分子对新事物的认知往往比较叫真,而能够真正让知识分子认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对社区的服务很满意。

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刘宏称,自去年2月份厦门市第一医院的医生下到社区之后,社区的门诊量由原来的每个月3000人次上升至目前的每个月6000人次左右,“医疗资源分布均衡了,老百姓看病方便了,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介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应用到社区,可以帮助慢病患者的自动建档和跟踪,截至到2009年1月底,全市建立慢病档案38,410份,慢病患者在全市的就诊均可跟踪管理,社区全科诊疗医生也可以查看患者在综合医院的就诊信息。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厦门模式”  健康卡   健康信息系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