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1-06 09:43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圣城网
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模式在我市率先实施以后,如何让医疗机构规避风险、确保政策的实用性、持续性自然就成了各大医院以及卫生管理部门思量的“关键问题”。而此时“先看病后付费诚信体系”的建立成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杀手锏”。
基于信息化平台建立起来的“先看病后付费诚信体系”,能够将每一位患者的就诊缴费信用情况如实、准确、连续的录入。一旦患者出现没有按时结清住院费用的情况,今后在全市任何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信息系统将自动弹出提示对话框,此患者将不能再享受“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而这只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一。
投2000万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成
记者获悉,济宁市原有信息化系统多数开放程度低,各个网络之间基本互不相通,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做到共享互用,影响了资源利用率,无法满足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如新农合管理系统,全市12个县市区存在8个版本,虽然已经与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联网,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需增加多台计算机终端,造成了安装、升级、维护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市级新农合信息系统管理平台,造成市级监管部门无法及时监控,存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对下一步实现市级统筹带来了困难。针对这种现状,我市与中国电信合作,投资2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目前,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初步建成运行了融新农合管理、基本药物监管、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先看病后付费诚信系统等内容的卫生信息大平台。目前,“120急救指挥系统”已覆盖全市;建成了与国家、省互通互联的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与省互通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优生优育信息管理系统;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和8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卫生事业的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有力支撑。
信息化让医患皆受益
11月5日上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遇到了准备出院的市民陈先生。前段时间因为一次小车祸,他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在办理出院手续时,陈先生拿到了他的病历,而和以前不同的是,陈先生拿到的病历是负责护士直接从电脑上打印的“电子病历“。记者在这份病历上看到,检查事项、用药情况、负责医生一目了然。“还是电子病历好,所有事情都很清楚,对以后我报销、处理车祸纠纷都十分有用,去别的医院就医也不用重复检查了!”陈先生讲道。“以前看病的病历,根本看不懂,再加上医生写的字很乱,不管是拿药的单子,还是这病历本,都看不懂。现在的病历是打印出来的,字都很清楚,‘很好认’。”一位正在医院就诊的另外患者告诉记者。
第二人民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尽管纸质病历也有严格的书写规范,可是有时候有的项目没有,医生可能就不写了,而在电子病历中所有项目都必须填。
据悉,电子病历规范对电子病历的书写格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病历要“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创建住院病历各组成部分病历资料的功能。“这样做也要求我们医生认真严格输入信息,其实对我们也有好处,这样在有医疗纠纷时,也是一个依据。”一位主任医师如此讲道。
“济宁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项目是利用山东电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电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平台系统》、《中国电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国电信卫生室门诊管理系统》、《中国电信医院信息系统》搭建,面向济宁全市各级卫生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覆盖市、县、乡(镇)、村四级卫生网络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将全市的数据中心设立在济宁电信中心机房,是全省第一个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六大系统”,即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中小医院信息系统(HIS)、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系统(CHIS)、实施基本药物监控系统、重大公共项目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HER),还包括了120紧急救援无线视频应用、视频医疗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卫生信息化服务,该项目还包含总机服务、互联网接入、外包服务及其他移动行业应用,涉及全市4000多家各级医疗机构的网络接入及应用服务,直接受益人群达到80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