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上海医改提速惠及民生(2)
上海医改提速惠及民生(2)
  • 2011-06-29 09:23
  • 作者:李思
  •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上海医改主打"惠民"

在最近出台的上海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新举措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从新方案中不难看出,一张优质、可及、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上海全面铺开。

根据《方案》,2011年至2012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21项的基础上再增加21项,达到42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9个项目的基础上,逐年增加3个项目。

此外,今年起,上海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报销80%。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70%左右,而目前国内平均报销比例仅50%。

外来从业人员也有望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沙忠飞介绍,自2002年起,上海首创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随着上海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考虑通过几年的调整,将外来人员医保过渡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同样待遇。

根据意见和方案,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覆盖常住人口,到2012年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面,政府将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所需资金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

作为全国各地医改方案中具有较强"指标性"的一个,上海医改方案中有多个特点引发各界热议和关注。

日前,占地面积为375亩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浦东正式奠基,将入驻主要来自交大医学院的十二家附属医院的优势专科。同时,上海发展高端医疗产业的布局进一步清晰。据悉,作为今年上海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之一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一期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将于2013年10月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外资医疗机构的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据了解,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优化高端医疗机构在浦东区域的布局,满足海内外人士的就诊需要,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促进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浦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此前,上海市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市长沈晓明曾表示,上海的医改目标既包括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包括使人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对此,一些专家坦言,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沪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已近30万,其中浦东新区约有国际化人才12万。目前,在沪常住外籍人士对上海的软环境拥有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宾馆、休闲、商购、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交通、环境、教育等社会服务行业的评价极高,但对涉外、高端医疗服务的提供满意度仍欠缺。但同时,上海在服务全国各地患者、共享医疗资源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出色。"在一些三级甲等医院,全国其他地区患者的比例非常之高"。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对于高端医疗服务的缺口在100亿左右,而随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建成,对于满足居民及海外人士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将提供有效途径。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联席会议上指出,推进国际医学园区建设,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的需要,是加快上海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优化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这项工作对于我们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推动上海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扩大开放,促进医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国际医学园区,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到上海发展。

据测算,上海的医疗市场容量可达106亿元左右,而目前上海全市医疗机构相关的收入仅为40亿元左右,巨大的开发空间集中在高端医疗服务这一块。同时,上海现有三级医院34家,近邻浙江省为30家、江苏省45家。如果考虑到旅游医疗的潜在需求,优质医疗资源更成为稀缺品。

据悉,浦东国际医学园区都由政府出资建设,前者还聘请了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作为未来的管理方。但是高端医疗建设最为关键的高端医疗人才,还不得不倚重各大三甲医院。

在上海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已经低调运作了近半年,其中,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和郊区的崇明县分别于今年1月和4月正式成立了两大医联体。但该项改革却仍然颇具争议。

据悉,"医联体"是由一家三级医院担任"旗舰",联合区域内二级医院、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的"医联体",其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引导市民有序合理地就医,缓解看病难,类似定点就医的做法在国际上也比较普遍。

日前,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根据电话调查完成的《上海市民医改意愿调查报告》显示,69.8%的受访市民不赞成"医联体"改革。其中,在不赞成"医联体"的市民中,有46.9%认为,"医联体"会使自己失去选择医院的自由,22.6%担心会延误病情,还有12.2%则认为,会享受不到好医院的资源。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医联体"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医疗费用的大量增加,如果只实现辖区内居民的"软签约",不利于对服务量总体测算和医保费用等的测算;让全科医生担当家庭医生的职责,从基层、社区做起,建立互相信任机制,从而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推进"医联体",提高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引导病人有序就医。

有医院管理研究专家告诉记者,"签约医联体并非上海首创,珠海已有过相应尝试。不过,在珠海,居民和医联体是一年一签的,如果对医联体服务不满意的话,病人可以用脚投票。"

据了解,从目前的医联体在上海的实施效果来开看,效果尚不显著,病人并未得到明显分流。

另外,今年,家庭医生制度也将率先在上海10个区开展试点,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同时,作为上海医改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上海已于今年4月启动健康信息化工程,大力推广医联预约服务平台,上海瑞金医院、中医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儿童医院5家医院预约平台已上线运行,6月底第二批6家医院将上线,计划到12月底力争34家三级医院全部上线;同时积极推行门诊一站式付费,上海瑞金医院、市中医院、龙华医院等医疗机构已经在门诊运行一站式付费系统,患者可以在一站式服务机上全程自助预约、挂号、付费等。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改  高端医疗  医联体  医保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