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上海医改提速惠及民生(1)
上海医改提速惠及民生(1)
  • 2011-06-29 09:23
  • 作者:李思
  • 来源:上海金融报

近日,占地面积375亩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浦东正式奠基,这标志着上海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今年是我国医改的攻坚之年,随着医改的政策目标日渐完成,我国规模巨大的新兴医疗消费市场将惠及民生。

去行政化是医改突破口

现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得了很多成效,比如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增加,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但是,消极后果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首先,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化,导致医疗费大幅度提高,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平民百姓失去了选择相对费用较低医院治疗的权利;再次,药品回扣数额大,过度医疗屡禁不止,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仍然很严重。另外,不少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造成一些地区医院设施明显落后。一项针对县市级医院的调查显示,有90%的县市级医院负有债务,其中58%有长期贷款,69%有短期贷款,平均每家县市级医院负债2604.96万元。此外,县市级医院还要面临大量的政策性亏损和支农、支边的费用。

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指出了全世界在医疗改革中存在的共同问题,那就是资源的稀缺。他说,"如何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和公正的分配,是医疗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信息技术革命能够实现广泛的区域内共享信息和高效利用资源,并能促进现代医学教育的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目前不仅不是缺医少药,而是吃药吃得过多了。国际上设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缺医少药的情况,保障最基本的常见病药的供应,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早已经跨过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阶段。所以其实从制度设计上面来讲,基本药物制度在中国已经不太需要了。

结合两者,卫生部项目监管服务中心主任于德志认为,大量卫生资源的过度浪费才是目前的现状。这种浪费是由过度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所致。因此,"两过"现象应该是公立医院医改的着力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中国目前医疗市场中大部分的决策都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导致了市场激励机制也出现了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扭曲现象,而激励制度是创新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走去行政化的道路,也是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改革的目标。

不难看出,业界学者普遍对公立医院的去行政化持肯定的态度。曾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也表示,管办分离和政企分离,对整个医疗行业一定能起到规范和推进作用。"比如我国航空公司过去一直归民航总局管理,作为服务行业,一直有乘客反映部分航空公司态度恶劣且经常晚点,在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之后,国资委成为航空公司的主管部门,几大航空公司的服务意识立即有所提高,管理上也逐步趋于完善。"

据了解,香港地区医疗体制与内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地区的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离"。1990年12月,香港地区医管局作为一个独立机构成立,随后接管港内38家公立医疗机构。也就是说,在医院的开办和日常业务方面,由医管局负责,公共卫生署只负责香港地区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内地的上海、无锡、成都等地,已试水"医疗国资委"模式。尽管如此,医院"管办分离"方式长久以来却难以顺利推进。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部分地区成立了医管局,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当地卫生局和医管局两者之间权、责、利不清,很容易使医管局成为当地卫生局的"二级局",最终使公立医院改革回到原地。这是我国内地试点地区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的最大"绊脚石"。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永华认为,我国长期形成的全部公立医院归"公"的机制在转轨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医管局的定位难以清晰。"医管局与当地卫生局对医院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应如何细分、怎样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这些问题不明确,医院新的管理方式就无法推进。"

另一方面,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则认为,不应把太多的目光聚焦在城镇医院的建设上,而应加强县市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建设。曹荣贵指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中存在的职能重叠、职责交叉、互相掣肘、关系不顺的问题,在县市级医院管理中同样存在。其次,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公益性淡化且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医疗技术仍然很薄弱。

曹荣桂认为,县市级医院改革的主要要求就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如果通过提高县市级医院服务能力,最终使85%~90%的看病就医需求在县市级医院得到满足,这就为大病不出县、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有专家提出,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医疗健康市场亟需服务模式和医保支付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现在亟需共同探讨出一种适合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创新与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对医疗健康行业相关各方的影响。

改革"以药养医"机制

我国现行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就是药品可以加价15%。作为医院的收入,这一医院药品加成政策所形成的"以药养医"机制,也是造成患者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从而直接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卫生部决心彻底改变这一机制。

目前,基本药物制度正在进一步推进,最新的消息显示,发改委拟对基本药物分批进行统一定价,目前正在调研其成本价,以作为制定统一价格的参考依据。

"药物的成本很难弄清楚,药品的定价不应该采取成本加成的方式,应该通过谈判来解决。现在的定价方式根本上是政府定价,但是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数万个品种,仅靠发改委的力量是无法核定成本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如是表示。他把造成这种状况的症结放在了政府身上。他指出,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处在突飞猛进的阶段,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各级政府在医疗补贴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但老百姓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家觉得花在看病吃药上的钱越来越多。而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行业的体制机制上。现行的医疗行业筹资机制、价格形成机制都不完善。体制机制的问题不解决,投入再多的钱也不能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行管办分开,政府不能既办医院又管医院,这是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站在药品评估制度的角度,礼来中国副总裁邢军也认为,目前国内药品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独立的药品准入评价机构,所有的事情都是政府包办的。对于整个评审的过程和结果,政府已经尽可能地在透明化方面作出改进,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可以进一步明确创新药物的概念及分级,并作为定价医保决策的重要标准,从而缩短药品准入周期,以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创新药物的治疗。同时应该组建独立的专家评审机构,用明确的药品评估标准和客观的评估方法,为定价医保提供科学的建议。

共3页: 1 [2][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改  高端医疗  医联体  医保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