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中国医生之殇:我为你治病疗伤,为什么你却总想我家破人亡!
中国医生之殇:我为你治病疗伤,为什么你却总想我家破人亡!
  • 2019-11-27 10:35
  • 作者:佚名
  • 来源:乔巴医生企鹅号

当今,每当社会上出现与医疗有关的话题,国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八九不离十就是:让我康康,又是哪个无良医生收红包了!

像近期“医生飞机吸尿”“做手术来不及看父亲最后一眼”这种正面报道,还是少数。

时间回到20年前,社会上一提起医生,脑海里浮现的还是现今这番景象吗?

这20年间,中国的医疗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曾经作为正面形象的医生,转变为患者时常怀着最大恶意来看待的医生?

医生的传统形象

在2005年以前,社会上对医生的形象基本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白衣天使。

无论是文学杂志,还是语文课本,常出现在医疗领域的代表性形象是:为中国抗战事业而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中国妇儿健康事业贡献自己青春的“万婴之母”林巧稚。

他们以自身的伟大事业感染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对医学界甚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3年非典爆发,医护人员作为抗战的一线,几乎是用生命换铸起了健康的防线,那一年,中国的医疗工作者,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全世界。白衣天使的称号当之无愧。

非典过后,作为当年抗击非典的一线医生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龚晓明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感慨:

“十年来,人们似乎忘记了这场战争中医务人员的付出和牺牲,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和扭曲的医疗报道……”

从2005年之后,各大媒体有关医生的报道,形象大多都是负面的。

媒体在描述医生时候,用到的词语常常是:红包、回扣、商业贿赂、职业道德低下、公益性淡化。“看病难”“看病贵”“医德沦丧”成为百姓心中“医疗”的等价词。

后续发生了什么?

2005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最早报道了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

同年十二月,《南方日报》再爆深圳市人民医院也开出来天价医药费,引起了舆论界一片哗然。

随后,类似的报道经常在新闻中出现,医疗的负面信息: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这些问题成了新闻中常见话题。

这些事件见诸报端之后,各大媒体对医生、医院的报道,其形象都是负面的形象,多用红包,回扣等词描述。

尽管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对医生的报道相对正面,但此昙花一现的报道,也无法挽回在众多医疗负面事件中形成的不良形象。

激化医患关系,新闻媒体“难逃其责”

歪曲化报道

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医护媒体形象定位于核心受众密切相关的信息,即观众喜欢看什么,媒体就提供什么。

市场的竞争压力直接导致新闻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节省报道资源,追求报道速度与数量,媒体往往以牺牲深度为代价,新闻报道重视事件的进展,忽略事后的探讨,强调耸人听闻的信息,鼓励“爆料”与“揭丑”,各种关于医疗纠纷,医务内幕的报道便成为其主要内容。

2010年深圳的“缝肛门”事件,2011年的深圳“八毛门”事件,就是这种为博取观众眼球刻意歪曲报道的典型案例。

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并非如报道所言,但是不实的报道,却将事件过早地定性,给社会造成了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导致医生在舆论中的地位进一步恶化。

八毛门事件、缝肛门事件、不公平报道......

患者天然具有相对弱势的地位,媒体新闻偏好自然地倾向到了患者这一边。

当记者接到某件医疗纠纷的采访任务时,往往更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更加愿意同情和相信患者及其家属,这种预先设定的事物格局心理定势对事件的理解往往起到了误导作用。

记者会在报道中大量引用患者的观点并加以发挥,而医护的言论则会尽量淡化。这使得报道的客观性大打折扣,也使塑造出来的医生形象受到记者本人的情感影响,有失公平。

所以,虽然新闻报道的角度偶有改变,但整体上医生的媒体形象这些面几乎没什么改变。

作为医生,这就是一条原罪。

“完美化”医生群体,影响公众正确看待医生

媒体对于医生的报道呈现两个极端:

一个是刻意丑化,歪曲化。

“术中要价”等新闻近年来是时不时出现的,坑蒙拐骗的形象更加坐实了医院的黑心,医院医生为了钱刻意无限降低自己的底线。

实际上,涉事的医院多为莆田系医院,但是莆田系作的恶,却要正规的医院来承担被抹黑的后果。

一个是刻意无私化,完美化。

电视剧《心术》中,刘晨曦为了抢救病人,立即离开正在医院透析的女儿;医生带病工作,坚持给患者做手术......

这些事例,无形中抬高了医生的道德标准,医生相当于背负了道德十字架,这样的报道催生了公众对医生的不合理期望值,变成了一种虚假的道德神话和对医生的压力。

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的形象,媒体上呈现的只是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极端案例,却给了很多人一个看待和体察医院和医生的认识框架。

总的来说,新闻媒体的报道形成了医护负面形象的刻板印象。社会对医护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医患矛盾激化也由此而产生。

媒体的相关报道加上现实中某些医护人员确实职业道德败坏,使社会对医护人员不满的情绪上涨。

所以说,激化医患关系,新闻媒体功不可没。

请正确看待医生这一职业

医生也是人,平凡的人,不完美的人,会开心,会低落,会焦虑,也会有无奈。

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现“橄榄型”,中间部分最多,极好和极坏都是小部分。

对于医生群体来说,没有特殊性,大多数医生都是平凡人,每天都在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救死扶伤。

无需时而用“天使”捧杀,也无需用“魔鬼”棒杀,尽职尽责,就是对岗位,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对于医生群体来说,自己的地位也需要自己去争取,需要多点发声,占据舆论的制高点,不要把自身的评价掌握在别人手中,才能维护自己群体的利益!

医生之殇,“清者自清”仅仅是读书人的自欺欺人罢了,除了自己委屈还能得到什么?只能亲者痛,仇者快。

医护人员的集体失声,不但不能平息事件,反而会助长各种流言和猜测的盛行。如果能“清者自清”,那么还要人家公关部门干什么?留着来当卧底吗?

诸位难道没听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诸君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死董卓乎?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  医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