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03 10:43
- 作者:唐闻佳
- 来源:文汇报
截至今年3月,上海“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共360多万人,2017年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达74%,签约社区就诊率为53%。就医重心不断下移,引领分级诊疗的科学就医新秩序。
据最新统计,上海已开出110万张“延伸处方”,换言之,至少有100多万人次门诊量“回流”到社区,这百万张处方背后的病家,不仅少了往返三甲医院的奔波之苦,医疗费用负担也相应减少。
一种“就医回流”新现象正在上海出现。据市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2017年度上海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增幅首次超过市级医院。这意味着,老百姓看病不是非要舍近求远扎堆去挤三甲医院,而是愿意去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2017年度市级医院门急诊总量较上年同期增长幅度明显减缓为0.73%,为2013年以来历年同期增长幅度的最低水平。相对地,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同比分别增长4.69%、1.51%,相比市级医院增幅明显。
该数据还显示,2017年度市级医院门急诊总量占全市医疗机构总量的30.72%,较上年同期下降0.75个百分点;而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已占全市医疗机构总量的60.01%,承担了本市大部分医疗任务。
“虽然还不能就此断言已经达到就医回流的拐点,但这确实是新医改背景下出现的一个重要、可喜的变化。”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表示。
医改是世界难题,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秩序是我国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要让患者“下沉”,先得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近年来,上海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医疗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比如,实施“5+3+1”工程,实现每个区都有一家三级医院的格局;全市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医疗联合体40多个,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
在社区,上海做实、做细“家庭医生”2.0版,推进“1+1+1”(在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再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院签约)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落实预约优先转诊、慢病长处方、延伸上级医院处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截至今年3月,全市“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共368万人,2017年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就诊率达74%,签约社区就诊率为53%。高比例的人群留在了机构组合内看病,就医重心不断下移,引领分级诊疗的科学就医新秩序。
市卫生计生信息中心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原本在上海三甲医院的就诊量中,单纯配药的超过10%。为此,作为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上海推出“延伸处方”新政,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配到一些慢性病药品。据最新统计,上海已开出110万张延伸处方,换言之,至少有100多万人次的门诊量“回流”到了社区,这百万张处方背后的病家,不仅少了往返三甲医院的奔波之苦,医疗费用负担也相应减少。
记者注意到,病人“回流”区级医疗机构,三甲医院也开始悄然转型。在上海仁济医院,近期一个重要的转型风向是不再追求门诊量的飙升,甚至明确提出“零增长”,转而鼓励各学科聚焦解决老百姓的疑难重症。“作为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我们必须积极占领国际前沿制高点,这也是树立上海医疗服务品牌,打造中国领先、国际一流医院的应有作为。”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称。
都说生活在上海是幸福的: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3.37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01/10万,婴儿死亡率为3.71‰,三大健康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先进水平。邬惊雷表示,“健康上海”要带给2400多万市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还将进一步转理念、转重心、转机制。打造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看病负担更低些、往返更少些、质量更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