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28 09:56
- 作者:佚名
- 来源:甘肃日报、兰州晨报
在6月18日召开的甘肃省医联体建设启动及现场推进会上记者获悉,近年来甘肃省通过组建不同模式的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全省新农合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省住院患者实际补偿比为65.86%,同比提高了3.94%;县外就诊率为13.42%,同比下降了1.68%。
目前,甘肃省建立的医联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妇幼保健院、省肿瘤医院利用优势学科、特色专科和技术组建专科联盟和技术联盟;
兰州、天水、庆阳、定西等地以市级三级公立医院为龙头,联合县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市级医联体;
陇西、靖远等县区充分发挥县区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实行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县乡村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依托远程会诊网络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在这些医联体的带动下,甘肃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服务,外出就诊率逐年稳步下降,新农合基金支出分布也渐趋合理。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甘肃省三级医院住院基金使用金额比例从31.61%降低到28.63%,二级医院基金使用金额比例则从47.62%提高到51.87%。
6月23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医联体上级医院对家庭医生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对病情比较稳定、依从性比较好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可由家庭医生根据上级医院医嘱开具延伸处方和长处方,一次性可开具最长两个月的配药量。
建立“有序就医、规范行医”新秩序
2017年,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到2020年,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效益、管理的共同体,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普通病在乡镇,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常见大病在市级、疑难重症在省级的分级分工医疗服务格局,建立有序就医、规范行医两个新秩序,实现“病人、基金、医生”三下沉,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省级主要组建专科联盟和技术联盟
《意见》指出,省级公立医院与市州、县市区级公立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和技术联盟。省级公立医院要以优势专科特色和技术为主,联合市州、县市区级公立医院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若干专科联盟和技术联盟。
要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专科、省级临床医学中心的作用,通过帮助提升市州、县市区级公立医院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
在城市主要组建区域医疗集团
《意见》明确,在政府所在地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县区级医院、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1+X”固定模式区域医疗集团。
省、市、县级公立医院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采取托管或签订技术帮扶协议,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管理模式。
在县域主要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意见》指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联合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医疗共同体。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促县帮乡、县乡互动、乡村联动、协调发展”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医联体内部上下机构间要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
对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以及病情稳定的其他恢复期(康复期)患者,应当转至医联体下级医疗机构治疗、康复。
医联体内部各单位要明确双向转诊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畅通转诊渠道,确保预约转诊优先诊疗、住院。
10月底前所有县区启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工作
2017年6月底前,对口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之间要构建完成远程医疗协作网;8月底前各市州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及时间进度;
10月底前所有省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专科联盟建设工作,所有市级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所有县区要启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