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13 10:26
- 作者:刘佳英 王明婷等
- 来源:健康点
5月19日中午,正是北京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隆福医院北苑院区康复室内却颇为凉爽,三名约80岁的老人聚在一处打扑克,旁边医务人员则不时给予指导。这三名老人都是全国数千万失智老人中的一员,但大多数老人却无法和他们一样,获得由专业人员指导的康复训练。
据民政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已超过16%。国务院则预判到2030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升至25%,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在扩大的老年群体中,至少4000万老人生活自理困难或认知功能退化,总共超1亿人罹患慢性病。
医疗资源供给看起来跟不上老龄群体的需求增长。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床位总数不到600万张,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只占20%多一点,缺口巨大。至于还未陷入失能、失智状态,选择在家养老的老人,看病也实属不易,许多人难以就近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只能涌向距离更远的三级医院。
隆福医院等许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已开始尝试把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结合。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推出了“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方案,其中尤其强调要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老年病医院等机构建设,规范上门医疗服务的实施。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都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其中,上海力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给绝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青岛则从2012年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不必担心医疗照护费用无法报销。
资本市场也跃跃欲试,地产公司、医药企业、保险企业等已纷纷举起“医养结合”的大旗,争相提前布局,打造养老产业园、养老小镇。中投顾问曾发布报告称,未来五年间,“医养结合”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
然而,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还是企业投资建产业园、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都必须面对养老护理人才不足、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等问题,而这有赖于多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为“医养结合”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
失能老人何处去
89岁的老人陈玉娟(化名),已在隆福医院北苑院区住了很长时间,如果不是得到了专业的医疗照护,她很有可能再次病危,陷入完全瘫痪状态。
大约在春节前一个月,陈玉娟突发急性脑血栓,整个人摔在了地上,直到三个小时过后,家里人回来才把老人紧急送往医院。先到一家三甲医院,医院没床位收不了,陈玉娟及其家人“跪着求人家都不行”,好不容易联系到另一家医院,却在一个月后又面临新的难题。
据陈玉娟介绍,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病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医院不会让病人长期压床,但她的身体还处于瘫痪状态,“脚挨不着地”,“牙刷给递到手里,也刷不了牙”,她需要得到康复训练和护理。可她能去哪儿呢?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发布的《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北京市养老机构总数超过400家,仅有床位8万多张,假设目前有至少12万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需入住养老机构,那么缺口超过4万张。
在养老机构提供的床位中,只有少部分属于医疗照护和养老为一体的养护型床位。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平昭在2014年接受北京城市广播采访时曾表示,北京全市康复床位不足2000张,按照北京2000万人口算,要达到每千人口0.5张康复或护理床位,缺口超过八成。
按照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看起来陈玉娟如果无法入住具备医疗能力的养老机构,还可以选择在家或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接受康复护理服务,但实际上她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陈玉娟家住北京东城区。尽管北京市已经集中了全国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仍显薄弱,许多机构无法为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服务。自四五年前老伴儿去世后,陈玉娟就自己一个人住,“儿子、媳妇年龄大了”,没法一天24小时守在老人跟前,家里年轻的就一个30多岁的孙女,平时工作又很忙,顾不了太多。
在陈玉娟看来,虽然几经辗转,但她最终能找到一家合适的机构做康复、养老,已经感到很“幸运、感激”。但全国还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根据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的调查,其中有近一半是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则占老年人口18.3%。这些老人未必都如陈玉娟这样幸运。
专注于老年疾病的北京市隆福医院院长卢艳丽告诉财新记者,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很实在,“能动的时候不需要去养老院”,在家养老,生病了能在附近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方便又快捷,动不了就让医生上门服务,或者入住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由专业人员照护。
而在整个养老过程中,老人还需要健康管理服务。一名关注“医养结合”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医疗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因此不仅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还要预防“未病”,通过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减少老年人的发病几率。
卢艳丽则表示,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就是“让老人无论到哪一个地步都有人管”,包括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训练等等,而这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医院、三甲医院、养老机构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这才是理想的“医养结合”体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