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政策标准 >  政策影响基础医疗走势,体制外更有机会
政策影响基础医疗走势,体制外更有机会
  • 2015-09-08 09:41
  • 作者:佚名
  • 来源:村夫日记

2015年8月,村夫日记发布了第一份深度研究报告《基础医疗的变局时代》,报告通过目前基础医疗体系的现状、政策转变和现有模式的分析,揭示基础医疗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并预测了未来基础医疗在整个医疗板块中的作用,基础医疗和支付方的关系变革,并指出了包括连锁诊所、专科诊所、合理用药管理在内的可能有潜力的商业模式。

基础医疗极度依赖政府补贴


 

我们的研究发现,整个基础医疗板块受政策影响明显,在近年来的医改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补贴。2013年,对公立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的政府拨款(包括财政拨款和上级拨款)总共超过1000亿元,其中760多亿元拨给了乡镇卫生院。

除了一级医院之外的基础医疗机构普遍极度依赖政府拨款。我们的分析显示,政府拨款占乡镇卫生院总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20%飙升至2013年的42%,占社区卫生中心的比例从19%增加到32%。拨款主要用于弥补药品收入缺口,药品占乡镇卫生院总体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44%下降到2013年的28%,社区卫生中心也从50%下降到40%。

相比之下,一级医院所获得的政府拨款是相对稳定的,拨款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左右。二级、三级医院也是如此,分别维持在11%和7%左右。

由于政府对包括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基础医疗机构进行药费控制的举措并没有和服务价格的变化联系起来,过去几年这些机构的服务费用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上涨,因此不得不依赖财政拨款来填补药品收入的缺口。而且,政府只是试图通过控制药品的使用范围和打击药价来限制基础医疗的费用,但并没有把药品完全剥离出来。逐步把药品分离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弥补这个缺口,政府的财政压力会很大。

政策影响下的基础医疗商业机会


 

我们认为政策对基础医疗板块的影响可能带动四个方面的变化,产生商业模式发展的机会。

首先,各地分级问诊的力度和切入口并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增强基层医保覆盖率,实现基层药品零差率以降低药价是比较主要的方式。这些方式以行政层面为主,希望用价格来吸引病人前往基础医疗机构就诊。比较直接强硬的措施是安徽的对三级医院限流限号的政策。不过,这背后仍然忽视了基础医疗本身服务能力欠缺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才和配套设施,行政命令并不能引导病人下沉。

因此,真正的病人分流将必须依托在优质服务出现的基础上,而目前的医改尤其是药改制约了体制内基础医疗机构再发展的机会,很难在服务质量上形成突破,长期来看并不具备优势。这会给体制外的基础医疗机构带来机会。未来很有市场潜力的是以病人为核心,再造服务流程的连锁诊所。在支付上,这些诊所可能会突破体制内的支付限制,通过雇主及商业保险付费的形式做大总量,形成品牌效应。不过,在短期内要塑造这样一个新板块,仍需要大资金投入和对投资回报的忍耐,因为要累计一定的量需要时间,而靠病人自费的模式是无法持续并快速扩张的,因此和商业支付方合作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第二,取消药品加成是医药分开的第一步,但核心问题是,处方权行使(病人买药行为)仍然留在医院的药房里。只要医院的药房还在,病人取药就是定向的,可追踪的,无法完全切断医生和处方行使之间的利益灰色地带。药企仍然必须通过某种渠道把药品送到医院的药房,并且让医生去用这些药,药企如果不走入灰色地带就很难去拓展医院市场。单纯靠降低药占比很难真正降低药品支出,医院仍有可能通过做大整体收入,和零售端药品挂钩等手段规避硬指标的规定。

因此,医药分家的核心仍然是支付方——医保是否能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且改变医生的经济动力。这中间将出现药品管理的机会。事实上药改后药占比的硬性规定已经促使一些医院去采购用药管理系统,对医生开处方的行为进行管控。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再造就诊流程中的管理,包括处方管理,诊断流程管理以及对病人治疗效果的评估,这些再造无法仅凭系统完成,而需要专业的诊断流程管理、诊断数据库、行为控制等办法配合才行。因此,传统的HIS厂商虽然有不少想要转型进入这些领域,但无论是其人才和业务定位上都缺乏专业的医学管理能力,因此未来在医保精细化管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板块,通过专业的数据库和诊断流程管理去再造支付控费流程。

第三,政府在医疗检查上的政策方向是限制大医院采购大型设备,同时鼓励探索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影像中心的建立。这对医疗器械公司的渠道会产生很大影响,专业的第三方检查中心或许会成为重要的渠道,同时配备检验相关的服务如远程读片、技术培训等将有助于增加竞争力,是打开基层市场的关键。

远程医疗中心和信息建设可能是未来基础医疗检验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基础医疗机构缺乏好的技术条件和人才,在检验和读片能力上都很缺乏,而远程医疗可以帮到这些机构。单纯的外包检验仍然是粗线条的,只能解决技术问题,而不能帮助基础医疗机构提升实力并吸引病人。但是,如果把检验、第三方集中读片、以及大医院会诊结合起来,并建立相应的检验结果传输信息通道,就变成了提升基础医疗服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和单纯的技术外包形成差异。

要进行这样的操作需要很强的医院资源,理想的途径是和医院信息化服务商合作,共同建立数据共享通道,然后和大医院衔接开展服务。这种衔接不一定是直接让大医院读片,除了疑难杂症,大医院可能并没有太强的动力让医生去提供额外的读片服务,因此这种衔接更多的一是会诊,二是集中培训第三方机构的读片专业人员,借此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读片平台。这样第三方检验就从单纯的技术外包,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帮助基础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最后必须指出,虽然基础医疗在商业化领域将有很大潜力,但是在服务上,现阶段准入的政策仍然是制约民营市场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的基础医疗板块长期处于弱势,在政策制定上并没有完善的措施或者说是专门适合基础医疗机构如诊所的办法和框架。比如,在诊所的准入和批准手续上,很多地区仍然参照医院的建立标准去要求诊所,这对民营市场的快速做大会有抑制作用。在评估、政策优惠、监督等方面,基础医疗由于其规模、功能和定位的特殊性,应该有区别于医院的一套流程,这些政策将决定基础医疗板块能否快速起飞。

编辑推荐:

  1. 互联网公司要推动“重资产”模式的基础医疗变革 太难
  2. 年增速16%的基础医疗能为行业变革带来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基础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