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年增速16%的基础医疗能为行业变革带来什么?
年增速16%的基础医疗能为行业变革带来什么?
  • 2015-08-27 09:20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2015年8月,村夫日记发布了第一份深度研究报告《基础医疗的变局时代》,报告通过目前基础医疗体系的现状、政策转变和现有模式的分析,揭示基础医疗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并预测了未来基础医疗在整个医疗板块中的作用,基础医疗和支付方的关系变革,并指出了包括连锁诊所、专科诊所、合理用药管理在内的可能有潜力的商业模式。

我们的研究发现,基础医疗的整体规模从2009年的272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825亿元,年均增速为16%且近年来有加速趋势,2015年预计可以达到超过7000亿元的规模。基础医疗在中国整体医疗服务的地位有两重性。一方面,基础医疗有量的优势,尤其在门诊上,占全国所有门诊量的61%。但另一方面,基础医疗市场整体规模则远小于三级和二级医院。2015年,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市场规模预计合计超过2.3万亿元,基础医疗的规模只有其不到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历年卫计委《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村夫日记分析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整个医疗服务市场将获得更加快速的增长,总规模将从201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1万亿元。而基础医疗在整个医疗市场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到2020年将占接近30%。相比之下二级医院市场可能转型,作为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出现,更注重在基础医疗和三级大病治疗中间寻找差异化竞争点。

在医疗支付压力成倍增加的现状下,控制医疗费用的需求将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大医院的限制、扶植基础医疗并推动商业保险发展来共担风险。我们预期未来将会有一个体制外、针对中端用户的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崛起。因为,只有基础医疗才能真正的贴近病人,通过各类有效的服务去监测和及时干预病人的疾病发展趋势,从而最终降低医疗费用的整体支出,目前体制内的基础医疗机构由于过低的服务定价,脱离药品加成之后只能依赖补助存活,而补助不到位让这些基础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和再发展的困境,人才服务动力也严重不足,没有办法承担起医疗守门人的角色。

体制外的基础医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是商业支付方。服务模式和定价将决定了体制外的基础医疗机构能否和商业保险公司联动形成双赢。在公立医院VIP就诊费的低区间或者略低于VIP价位是一个较好的突破量的缺口,但这必须配合商圈周围雇主可能为员工购买保险作为支付方才能快速做大并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这样的服务价位一方面可以支撑医生的合理薪酬,一方面可以和高端医疗保险所覆盖的昂贵医院形成竞争,创造一个中端市场。

在产品上,药品不应该是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产品方的关系更应该建立在药效和成本的考虑上。一旦这类诊所有了布点和量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和零售药房或第三方服务公司谈判,在会员的用药上获得特别的折扣,降低医疗成本,这对于保险公司会很有吸引力,对用户和雇主(保险购买者)来说都是有利的。同时,对于产品方——药企来说,基础医疗诊所成为他们新的渠道,增加了销售,也可以借全科服务获得更多的用户数据,进而推广其配套服务如疾病管理工具。

我们预期整个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的发展将经历探索跑量、市场规范、洗牌成熟这样的阶段。在早期资本进入的时候需要密集投入,通过连锁布点、服务标准及品牌树立来做大市场,通过合理的服务定价来保证医生的服务价值,并吸引客流,引入商业保险公司进入。这个过程中需要资本有耐心地等待回报,但是等到服务体系建立,将真正带动中端医疗保险的快速做大,形成服务和支付的双赢,真正改变基础医疗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基础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