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4-18 10:57
- 作者:白剑峰
- 来源:人民日报
三问 如何破解县医院人才流失
最近,很多县级公立医院出现了“人才荒”现象,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如何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梁万年认为,我国的医生是事业单位人,而事业单位就有编制问题,涉及财政投入、养老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事业编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生的流动,尤其是向下流动。但是,如果医生率先取消事业单位人身份,他们的养老等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呢?这是核心问题。要解题,理应推进养老等社保社会化。
人事制度不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就很难推进。《意见》提出,合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姚建红认为,受去行政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公立医院的编制概念正在淡化。如果医务人员不再是事业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人才就会自由流动起来,也会为多点执业创造条件。
梁万年说,让医生获得有尊严的薪酬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必须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目前我国医生的薪酬偏低,这是公认的事实。必须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这需要研究和探索。例如,福建三明市探索医生年薪制,其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医生最高年薪达30万元,这一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医生的积极性。
《意见》提出,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到2020年新进入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研究实施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
姚建红认为,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后,我国将出现一大批“标准化医生”,有利于减少人才和患者的双重逆向流动。
共3页: 上一页 [1][2]3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