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调研 >  微信看病平台,怎么用有争议(2)
微信看病平台,怎么用有争议(2)
  • 2014-01-02 10:41
  • 作者:袁月
  • 来源:健康界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任坚定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除非这个平台是医院认可、授权的平台,且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配套的,医生的权限是设定好的,否则,没有拿自己的病人去做实验的必要。“即便是面对面,有的病人还会理解错误医生的意思,怎么能放心'隔空'去诊病呢?”

可以做健教,不能进行诊疗

面对反对者的观点,张晓东教授也认可,医患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患者需要有相关权限的设定,比如要通过注册病历号、初诊病人不适合等。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看来,医生开微信好处非常明显,“微信是个医患沟通平台,让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也让患者了解医生的真实性情。”医生其实是个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的职业,他们的战场在医院,他们的眼中只有疾病和病人,没机会了解患者背后的故事。通过微信,他们看到了这些故事,对患者也产生了更多的感情。患者也能通过微信,看到更完整的医生形象。

此外,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微信上了解很多正确的健康知识,在伪养生、伪科学泛滥的今天,这些可靠的信息源显得尤其珍贵。微信的互动功能更让平时没机会接触医生,或到了医院没时间问问题的患者有了咨询的渠道。

但原卫生部专门在2012年1月做出规定:“可以利用微博传播卫生政策和医学科普知识,但是不能进行诊疗活动。”袁钟认为,微信可以做健康教育,医生可以指导患者有些病可以到哪个医院、哪个科,但这仅仅是一种“指路”行为,不能进行诊疗。诊疗是一种负有法律责任的活动,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医院诊室。在这个活动场所中,医患双方都被法律保护;超出这个场所,医患双方的行为是不受法律的保护的。

另外,从人体结构和疾病的复杂表现看,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为相同的症状。而患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主诉,很多时候描述得并不确切。仅依据“一面之词”,医生很难“隔空”得出正确判断。

从诊疗的科学要求看,现代医学讲“望、触、叩、听”,中医讲“望、闻、问、切”,诊疗是身心合一的综合行为,医生不仅要询问病人的症状,观察其体态、颜色、气味、精神状态,还要触摸出现症状的部位,必要时需借助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检验,会诊分析。

美国医生特鲁特那句著名的墓志铭,“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面对面的交往互动中,55%富有情感意义的信息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进行表达,38%通过语调,唯有7%通过语言。如此,仅靠微信,怎么能达到让人满意的“抚慰”?

“媒体不应夸大和渲染医生微信的功效。”袁钟说,有病还得上医院、看医生。

通过网络,目前只可远程会诊

目前通过网络进行诊疗,卫生部仅允许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且有明确限制:远程医疗会诊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只能发生在医疗机构之间。远程会诊对病人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若出现医疗纠纷仍由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1年,卫生部就颁布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因此,微信上的诊疗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责任编辑:sunyue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微信  挂号  看病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