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调研 >  微信看病平台,怎么用有争议
微信看病平台,怎么用有争议
  • 2014-01-02 10:41
  • 作者:袁月
  • 来源:健康界

时下,会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人越来越多,餐馆订餐、航班选座位、查天气预报、预约出入境服务、查询交通违法信息,甚至在佛山市,市民可以通过“健康佛山”公众微信预约挂号。可以说,微信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12月11日,上海《青年时讯》报道,80多岁的黄秀琴老人,手术后需要复诊,因为年纪大,不方便赶到医院,杭州市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凌峰就想到,通过微信观看黄大妈伤口的照片,让黄大妈免于挂号排队的奔波。为了方便患者复诊,这位医生还复印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发给患者,通过微信为患者随访。

对此,网友评论说,新科技助人看病,免去患者奔波之苦,真要赞一个。但反对声也此起彼伏,微信看病和之前的微博看病,不是一样有风险吗?

只要你想帮助病人,你就可以用好这个平台

“东大夫”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晓东大夫的微博认证名,作为微博红人,张晓东大夫很快又参与到北京肿瘤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使用微信的先驱者,她感到微信平台带来的服务,让她更加满意。

张晓东介绍,化疗病人离开日间化疗病房后,要遵医嘱按时服用出院所带的药物,还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定期门诊随访。“之前我们总是把办公室的电话留给病人,但病人家属往往主诉不清。”有时家属说的情况特别严重,等病人被送来后,发现根本没问题;有时家属懒得来复查,大夫打去电话询问病人血常规时,家属说没事儿,等复查时来看,病人已经出现4度骨髓抑制,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威胁。

微信出现后,我们就让病人家属拍一段病人的视频发过来,再把血常规的化验单拍照发微信过来,这样,我们就能远程遥控,掌握病人的治疗情况。

微信除了帮助张晓东管理复诊病人,还帮助她对进修后的外地大夫进行再教育。比如,曾经在她科室进修过的外地大夫,现在经常通过微信,把自己接诊的有疑难问题的病人情况发给张晓东,请她帮助诊断。

受惠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还有著名的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专家张强。带着招牌式的微笑,张强给健康界介绍了他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感受。“只要是通过注册进来的,都是我的老病人,他的全部信息都会出现。九成患者通过这个平台,是可以得到帮助的。”通过这个平台,张强给予老病人随时的“健康护卫”。

张强鼓励那些还在犹豫是否要使用这个平台的医生,“不要担心,也许目前大部分人还没在用,但不要着急,只要有少数人在用,这个东西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它的粘性会越来越大。”张强说,只要你想帮助你的病人,你就可以用好这个平台。

病人用你发过去的方案,出了问题怎么办

同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任却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公开反对者。

“病人按照你发过去的治疗方案,吃药、治疗,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位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叫临床医生,就是要走到患者身边去,面对面的做诊疗工作。一个临床医生不仅应该关注各种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更应该对病人有细心的体察和感性交流。如果不能将病人的心情调节好,会给诊疗带来很大难度,一个小问题都可能成为治疗的关键。

诊疗效果好不好,不是一个工具来了,就能解决的。更主要的是医患两端的问题,而不是渠道的问题。

“我不敢在网上说话,因为我怕我说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位主任认为,微信平台亟需相关配套的政策,“信息发出去,出错了,谁负责?出了涉及法律的问题,谁来保护大夫?”

对此,张晓东也深有体会,曾有病人拿着自己的病例问她,是否该手术?张晓东看后,通过微博回答说,可以不手术。但还没点“发送”,她赶紧把回复删了。她想,要是对方拿着这句话,去找当地医生麻烦怎么办?“治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有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法,在网络上家属的诉说不是专业人士,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所以,这样的网络回答,一定要谨慎。”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任坚定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除非这个平台是医院认可、授权的平台,且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配套的,医生的权限是设定好的,否则,没有拿自己的病人去做实验的必要。“即便是面对面,有的病人还会理解错误医生的意思,怎么能放心'隔空'去诊病呢?”

可以做健教,不能进行诊疗

面对反对者的观点,张晓东教授也认可,医患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患者需要有相关权限的设定,比如要通过注册病历号、初诊病人不适合等。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看来,医生开微信好处非常明显,“微信是个医患沟通平台,让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也让患者了解医生的真实性情。”医生其实是个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的职业,他们的战场在医院,他们的眼中只有疾病和病人,没机会了解患者背后的故事。通过微信,他们看到了这些故事,对患者也产生了更多的感情。患者也能通过微信,看到更完整的医生形象。

此外,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微信上了解很多正确的健康知识,在伪养生、伪科学泛滥的今天,这些可靠的信息源显得尤其珍贵。微信的互动功能更让平时没机会接触医生,或到了医院没时间问问题的患者有了咨询的渠道。

但原卫生部专门在2012年1月做出规定:“可以利用微博传播卫生政策和医学科普知识,但是不能进行诊疗活动。”袁钟认为,微信可以做健康教育,医生可以指导患者有些病可以到哪个医院、哪个科,但这仅仅是一种“指路”行为,不能进行诊疗。诊疗是一种负有法律责任的活动,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医院诊室。在这个活动场所中,医患双方都被法律保护;超出这个场所,医患双方的行为是不受法律的保护的。

另外,从人体结构和疾病的复杂表现看,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为相同的症状。而患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主诉,很多时候描述得并不确切。仅依据“一面之词”,医生很难“隔空”得出正确判断。

从诊疗的科学要求看,现代医学讲“望、触、叩、听”,中医讲“望、闻、问、切”,诊疗是身心合一的综合行为,医生不仅要询问病人的症状,观察其体态、颜色、气味、精神状态,还要触摸出现症状的部位,必要时需借助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检验,会诊分析。

美国医生特鲁特那句著名的墓志铭,“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面对面的交往互动中,55%富有情感意义的信息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进行表达,38%通过语调,唯有7%通过语言。如此,仅靠微信,怎么能达到让人满意的“抚慰”?

“媒体不应夸大和渲染医生微信的功效。”袁钟说,有病还得上医院、看医生。

通过网络,目前只可远程会诊

目前通过网络进行诊疗,卫生部仅允许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且有明确限制:远程医疗会诊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只能发生在医疗机构之间。远程会诊对病人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若出现医疗纠纷仍由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1年,卫生部就颁布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因此,微信上的诊疗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责任编辑:sunyue TEL:(010)68476606】

标签:微信  挂号  看病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