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4-24 10:23
- 作者:王朝君 姚常房 李水根
- 来源:健康报
“第五届卫生信息化西湖论坛”日前举办,百余名出席论坛的官员、专家、学者,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向及实操,做了充分交流与讨论。本期呈现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精华。
“大数据时代”可以这样理解
欢迎来到“大数据时代”!近年来,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自己的“大数据时代”。据了解,上海市卫生信息系统,每天产生1000万条数据、已建立起3000万电子健康档案,每天调阅10000次、信息总量已达20亿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截至去年底也已经有平台数据量61T(1TB=1024GB)。在大数据管理和创新背景下,中国卫生发展、医改推进、卫生信息化的支撑保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如果卫生信息化建设仍然条块分割、小步慢走、闭门造车,那么离被云计算绑架的日子不远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管理与服务应用并重
从卫生改革发展趋势看,省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更多关注公众健康的需求和变化,始终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围绕建立现代卫生管理机制、提高卫生绩效这一目标,以卫生政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控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过程成本效益核算等为重点,不断更新、完善业已建成使用的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等信息系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更要重点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选择技术、整合资源、梳理流程、考核效益,大力开发、建设和完善支持直接面向居民健康服务的信息系统,如加强健康服务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预约诊疗服务信息系统、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医保即时结算与支付系统等建设,并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
让数据活起来 让信息串起来
这些年来,有些地方和单位在信息化方面投了不少钱,上了不少项目,但由于建成后的信息系统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而被闲置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避免建、用“两张皮”,首先要强化应用意识,引导卫生管理干部和医务人员树立“数字卫生”理念,主动适应卫生信息化带来的管理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学习、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增强研发设计的实用性,注重信息系统的功能性和经济性,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再次要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各地各单位要将信息系统的应用率和使用效果纳入相关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已建成的信息系统跑起来、让数据活起来、让信息串起来,实现信息系统“建一个用一个”。
尽快完成“数字旧城改造”
以浙江省为例,省域的卫生信息化起步早,在条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形成了诸多特色和亮点。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大多数信息系统是各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开发,主要满足本单位的个性需求,形成了众多独立的、互不兼容的应用系统,现在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为省域卫生信息化实现新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要首先考虑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研发建设,达到“建一个系统,多一份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要坚持规范、经济、有效的原则,按照统一标准加快推进原有信息系统的改造,实现原有信息系统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无缝衔接,尽快完成“数字旧城改造”任务。
避免搞“全托”
长期以来,卫生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主要依靠技术和项目驱动,卫生管理干部和卫生技术人员参与不广、不深。尤其是卫生信息人才力量缺失,不仅会产生建设和应用脱节问题,而且由于失去了对核心应用技术的掌控和主导,也会带来许多后续的复杂问题。卫生信息化需要利用优秀IT企业的技术,但不能在核心技术应用、开放接口和后续维护管理等方面搞“全托”,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各地既要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卫生管理干部和一线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把握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努力从“要我信息化”真正转变为“我要信息化”、“信息化为我所用”。
引入实用评估
以往评估卫生信息化项目,大多是内部评估或专家评估,主要围绕技术的先进性或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展开,对项目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估较少,很难反映其真实效用。未来要创新评估方法,评估时既要充分听取专家的评估意见,也要让信息技术使用者、享用者参与评估,将实用价值和应用效率作为评价信息化项目的重要标准,作为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努力方向,更好地为公众健康服务。
实践所得
信息化脚步应跑赢需求
浙江省杭州市卫生局局长 滕建荣
在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医疗机构只是为了自己方便,后逐渐引申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管理。但是,这还不是红利。红利应该老百姓说了算。
投入不断加大,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今天,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时间增加了吗?没有。而且有的医疗机构翻来覆去折腾,最后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医院收钱,还要让患者跑来跑去。我认为,卫生信息化一定要跟上患者的脚步,争取跑赢患者的需求。
调研发现,卫生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无法长期完整保存和适时利用;患者须携带以前就诊的各种记录;就诊过程“三长一短”;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医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患者病史;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低;政府无法对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针对此,杭州市2009年建成主城区范围的基于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2010年,基于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从主城区推广到两区五县市。2011年,开通基于互联网的居民健康信息互动平台。2012年,启动杭州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属医院全面应用电子病历,开展门诊全预约分时段诊疗和市民卡智慧医疗诊间结算。
2013年,把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属医院电子病历进入居民健康档案,影像全面共享,与社区开展心电和影像会诊。例如,一直以来,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被管理对象,缺乏知情权、主动权,电子健康档案则实现了民众参与健康管理的愿望。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方调阅住院、门诊、体检等健康信息和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医生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表达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切和需求。
新视角
在健康的云朵里共享资源
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葛 航
过去和现在,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系统分散、独立运转、管理麻烦、拓展困难。将来通过云平台整合产业链,建成“医疗云、卫生云、健康云”,实现资源整合、拓展简单、按需访问、省心可靠。
“健康云”是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终身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在这朵云里,居民的健康状况、病历病史以及检查结果等都能实现跨医院共享。不仅如此,通过云计算平台,依托第三方个人健康管理模式,可对居民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并进行智能化健康指导。
“健康云”建成后,将提升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降低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在软硬件上的投入。但是,“健康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所有医疗系统实现云计算将是未来卫生信息化的方向。
提纲挈领
互通+共享应是重头戏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杨 敬
卫生信息化既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医改的必要技术手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随着医改不断深化,迫切需要卫生信息化来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维护人民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到实处。
制度 科技共促公立医院发展
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 许 速
目前,上海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度科技”,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体系,促进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真正掌握公立医院改革主动权。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发挥“制度科技”协同优势。在加强制度创新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智能化、精细化、时效性、客观性等方面的优势,用信息技术推动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确保各项医改举措的有力执行,支撑各项新机制的建立。
如何用科技支撑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上海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以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业务数据源头采集、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深化信息化应用,建立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服务、医疗资源整合等业务应用功能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服务监管、药品供应管理、临床用药监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管理应用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各项新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强化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挖掘,促进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
通过多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实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决定着医改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它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得到改变,激发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并让患者享受方便与快捷。因此,当制度与科技能真正协同作战的时候,必将促进公立医院又快又好的发展。
助公立医院改革破墙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信息化是打破公立医院改革围墙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有利工具。比如,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不仅是医院现代管理和运营的基础,也是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但主要问题也很突出:不规范、不标准,医院内外各行其是,彼此孤岛;难以全面、有效、持续支持医院的发展和运营。信息化,则是医疗服务体系整合的唯一技术手段。
实际上,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成为网络,比如医疗、公卫、妇幼保健,甚至在同一个系统里面的医疗卫生机构都相互独立,互不买账。而医疗卫生服务缺乏连续性、协调性,是防治脱节、效率不高、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再造与创新,这才是医改的最大红利。
整合医疗体系国际趋势,是从传统“三级服务”模式向“一体化服务”网络转换,服务提供者的“孤岛”现象正在逐渐消失。这里面信息化的作用非同小可,正成为医疗整合与协同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有力工具。比如,在整合医疗体系上,美国叫整合医疗,英国叫整合医疗网络,德国叫实施疾病管理计划。在我国,“医联体”正在逐步形成,比如镇江的区域纵向一体化医疗集团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各层级医疗服务互相关联,形成有组织的协作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连续协调医疗服务,在临床上对居民健康负责,在财务上对控制成本负责。
但通过信息化手段,促成相互分割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机结合,突出的问题不在技术层面,关键是如何重构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与价值链,尤其是医院内部管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整合服务体系、规范诊疗流程、完善成本核算,进而倒逼医院业务战略转型,形成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双向推动。
七嘴八舌 要共性也要个性
越到基层 越需要信息化
甘华平(四川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
卫生信息化不是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要围绕群众需求,以健康保健为中心展开。特别强调建设好基层信息化。目前,80%的医疗、80%的保健和80%的卫生机构在基层,这就反映了信息化的重要。同时,国家正逐步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图使基层信息化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基础和网底。
施晓军(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副局长)
我们现在正援建新疆喀什,体会到越是落后、越是基层的地区,越需要信息化手段。在那里,有资质的诊断医生几乎没有,即使给患者做了放射或心电检查,但它出的每一张报告或者处方可能都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
平衡顶层设计
与地方探索
叶火杰(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
目前,缺乏翔实的发展路线图被认为是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巨大困境。然而,在卫生信息化发展早期,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划设计,既缺乏条件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希冀参照成熟、系统的解决方案缺乏现实基础。顶层设计的重心,应在于构筑框架和遴选、制定标准。社会实践表明,面对未知事物,最好的发展方针是鼓励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开创和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建设模式。因此,应当“探索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渐成体系”。
王爱军(北京市怀柔区卫生局副局长)
从2012年开始,怀柔区打造区域医疗平台,目前基本上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推进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技术上比较顺利,但是政策、标准上却遇到了不少难题。
林 刚(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
东城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人事调动频繁,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建设不能很好持续。当然,归根到底还是缺少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
把建医院的钱
更多投向信息化
臧建伟(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
信息化应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政府应该把建医院的钱更多投到信息化建设上。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有一定差异,比如上海模式闵行模式非常好,但是真正拿它做模版推广,在一些基层地区,是有难度的。例如,我们有些乡村医生70多岁了,电脑根本不会用,关电脑就像关电视一样,直接按掉了。所以,信息化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条件好的地方是一个样,在条件差的地方又是另一个样,应该因地制宜,而且不要特别超前。
不单是数据统计
应该以人为本
徐 川(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规划改革科科长)
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信息化给谁用,是为谁设计的?首先应是患者,其次是医护人员。信息化的界面应更人性化一点。
叶火杰:
应加强卫生信息化的民生导向、尊重和满足公众需求,切实扩大公众参与,以面向机构的医疗卫生管理为重点,转为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
挖掘大数据
进程分析是关键
刘映柏(重庆市江北区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
信息化不能仅仅是一个初级应用,而是要实现高级运用。目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各种医疗数据采集之后,如何对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挖掘,进程分析非常关键。比如,某一时期内高血压的发病趋势以及诊断的情况。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如何根据数据分析提出预防的措施或建议,来指导居民改进生活方式及正确预防和治疗也是非常有益的。
金 岚:(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
今年,闵行区正在推行预算管理,所有的项目,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康复,基本医疗,健康宣教,全部推行预算管理。我们现在已经做成了预算管理平台,不仅给医务人员下达工作目标,而且让员工通过信息系统传上去,要做什么一清二楚。
很多事儿
需要政府协调
高洪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对信息化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可能还有一个认识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轻使用”的问题。例如,医疗保障的信息化和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是分开的,浪费资源。以江北区为例,医改以来,财政投入比较大,但是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没解决,主要是卫生信息化滞后。在控费、绩效考核等方面,还是使用传统手段,大处方、过度治疗、过度检查依然存在,不能实时追溯每一个处方,每一片药。现在看来,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快推进。下一步,江北区政府将建一个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及全区综合数据库,这应该是政府要做的事,由政府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