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1-22 11:23
- 作者:网络世界
- 来源:博客
目前,我国在医疗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等方面,但多数应用由于各种“门槛”的限制尚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早晨醒来,你随身携带的手表或手机,突然发出提示,提醒你身体出现了问题,并同时发送信息到你的主治医生手中。如果病情紧急,不久后,救护车会直接到家里接你去医院,如果只是小问题,主治医生会直接转给你所在社区的医生,社区医生与你电话联系的同时就能直接查看你的医疗档案。经过远程会诊,为你预约好第二天上午9点去医院主治医生处进行详细的检查,所有的治疗过程及处方将会自动记录在你的医疗档案中,下午从医院回到家,你就可以收到医药物流按照处方配送的药物,费用会自动通过医保支付,之后,对于服药进度及药物治疗的效果,主治医生将通过你所佩戴的手表、手机及药品的RFID继续进行监监控。
什么是医疗物联网?
这不是某一部电影里的情节,这是未来物联网带给我们医疗习惯的改变。10年前,物联网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并预言它将会引发技术性和产业性的革命。
那么什么是物联网?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为:“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实,在国外,早在2004年,物联网技术便已应用于医疗行业,当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采用大量行动促进RFID实施与推广,政府相关机构通过立法,规范RFID技术在药物的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中的应用。同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军界、工业界集团(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也提出了2006—2010年间IT发展的“i—Ja—pan战略” 。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
在我国也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近日,记者对多家医院CIO及医疗专家走访,发现目前我国在医疗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等方面,但多数应用由于各种“门槛”的限制尚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物联网为医疗带来了什么?
据统计,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而新一轮医改方案的推进无疑是物联网在卫生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机遇。新医改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通过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为此,一些医院开始了医疗物联网的建设,通过对患者、医疗设备进行自动识别,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既构建了一个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物联网的特点是物联网的每一件物品均可寻址、均可通信和均可控制。这一特性大大提高医疗质量和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步伐,使医疗服务向个性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物联网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条码化病人身份管理、远程医疗、移动医嘱、诊疗体征录入、智能化药房、医疗器材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管理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远程医疗。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有些地区医疗资源供应不足,而有些地区利用效率不高。针对这个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医护人员通过远程医疗信息采集设备和通信网络实现对远程患者的监护和诊疗等,提高医疗资源利用。在远程医疗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健康监护、急救服务、远程诊疗等方面,通过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监测和跟踪个入的健康体征信息,实现预防在先,改变目前以求助病人为主的急救模式和院前车内救助与入院救治相互协作的状况。对于远程医疗的需求,航天总院信息中心主任魏红光表示:“航天总院不仅面临平时医院的医护服务,更面临着基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种条件下,远程医疗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第二,移动护理。移动护理系统是以无线网络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通过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移动手持终端设备为医护人员提供协助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现无线实时信息交互,快速、准确、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射频识别腕带中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血型、病史和生命特征等个人信息,便于医护人员利用PDA等设备查询,护士通过移动终端查询、记录医嘱,患者可以通过腕带自助查询病例、化验单据或医疗费用,通过腕带实现患者跟踪定位,对手术患者、智障患者或精神患者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护。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马靖翔则表示:“我们医院有将近一百台的低温冰箱,所有的实验及细胞都存放在里面,低温冰箱采用物联网的技术通过温度传感技术,通过网络达到同步的监控。”
第三,医疗器材管理。每台设备上安装射频标签并结合识别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巡检、维护和记录。手术包佩带的射频标签里采集和存储其属性信息,如器械种类、编号、数量、消毒人员编号、包装消毒日期等,可以通过手持终端识别,便于手术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减少交叉感染,贵重、放射性或锐利器械丢失等现象。在每个海绵纱布内嵌入射频标签,术后可以使射频识别扫描患者身体确保没有海绵残留,减少病人体内遗留医疗异物事件的发生、减轻医护人员清点工作。在植入性医疗器械上植入识别芯片,避免假冒产品或重复使用。对于目前,物联网对医疗器材管理现状,北京军区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崔杰表示:“物联网依托于互联网,医院很多条码的使用还停留在标识码阶段,离真正的物联层次还有差距。目前,医疗物联网,在医院主要是RFID的应用居多,主要用于医疗耗材及药品的管理方面。”北京首医大口腔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娄铁尘对崔杰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补充道:“医疗物联网最初应用于高质耗材,但是,根据目前医院的流程,不可能监控到耗材的全流程,比如耗材出库后可以应用二维码进行监控,接下来的手术、治疗、麻醉、耗材消毒等细节是无法详细进行监控的。”
第四,智能化药房。智能化药房系统,能自动记录各种药品的使用规律。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包括药品保质期.存储环境,以及药品随季节、就诊疾病类型、就诊人数等的变化。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计算,自动完成药房药品的采购清单,在确保医院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药品库存。娄铁尘表示:“目前,医疗物联网在医院中的应用,最普遍的就是智能化药房的应用。”
第五,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
深度应用还需跨越哪些门槛?
物联网在为医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新的问题,相关产业是否能够与医疗领域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公开,管理部门是否能够打破条块分隔、实现资源共享,也是管理上的一大挑战。此外,编码标准的统一、行业监管规则的制定、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商业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桎梏也是我国医疗物联网深度应用必将跨越的门槛。
第一,技术门槛
1、标准门槛。亟需进行符合现有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物联网标准体系在传感层有频谱分配标准、传感器组网和应用标准、认知无线电和网络环境感知技术标准等。网络层有M2M(machine to machine)标准,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等。应用层有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云计算、应用软件中间件标准等。这些核心的技术标准主要被国外的标准化组织和先进制造商企业所垄断。国内目前虽然越来越重视标准化方面的工作,但方法论上基本使用采纳、裁剪和扩展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重要领域需要弥补空白。
2、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门槛。崔杰表示:“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医疗物联网深度应用的大门槛。比如,对于病人监控的腕带可以利用到最需要的急救环节,但是,腕带所监控数据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在使用的过程总是否会出现一些失真问题。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用户数据不断传送给医院发,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不泄漏。”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反映了医疗领域现实应用的两个极端。物联网体现的是广博和宽泛,医疗领域对安全和可靠的追求却又是极端的细致、认真和高标准。用友智慧健康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春华针对这一问题表示:“医疗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医疗IT现在面临的安全问题。由于医疗物联网引入了移动计算技术(运行在无线网络上),就使得医疗数据安全、病人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卫生部在2011年发布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对于医疗IT,对于医疗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效的指导。”
3、网络问题。网络方面虽然主要由电信运营商和专业集成商来提供解决方案,但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自组网还是互联网都要解决以下问题:寻址、移动路由、抗入侵、质量控制。对于小范围近域自组网络,由于对象范围相对有限,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介绍,但也只是局限在传感网层面。而当传感网与互联网主网挂接时,这些问题就会成为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马靖翔解释道:“医疗物联网的深度应用,网络将成为拦路虎。现在医院的网络无非就是外网、内网、专网。比如家庭胎儿监测,检测到的胎儿数据是很微弱的。当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据信号,再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信号将更加微弱,解码完成后,信号失真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异构的网络。目前,无创的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包括远程床旁的B超,传输一直是一个问题。当远距离传输数据有可能会造成畸形的现象、数据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通过网络的改造,或者异构网络的整合去实现。”
4、中间件技术的发展。如果说软件是物联网的灵魂,中间件(Middleware)就是这个灵魂的核心。物联网中间件处于物联网的集成服务器端和感知层、传输层的嵌入式设备中。中间件的特点是它固化了很多通用功能,但在具体应用中多半需要二次开发来实现个性化的行业业务需求,因此,所有物联网中间件都要提供快速开发(RAD)工具。在卫生领域,很多场景的应用可以由第三方厂商固化到嵌入式中间件中来。这种分工明确的产业化方式如何来加以积极引导,也是物联网在卫生领域面临的问题。
第二,应用的门槛
1、成本问题。电子标签、传感器从工艺上正向着小型化、低能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小型化体现在纳米技术在电路方面的应用,低能耗体现在节能型环境感知的应用。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降低成本会有很大的压力,也会制约应用的推广。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2、商业模式驱动。医疗领域以物联网的现实应用场景为基础,探索不同的应用模式和示范性项目,来逐步推动成熟技术的“落地”,进而推广实施。目前,对于身份识别标签、物流追踪标签、环境监测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已经有较为成功的示范应用。
3、传统流程改造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医护模式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张宜国表示:“医疗物联网深入应用,还需病人消费理念的转变,通过物联网技术,医院能够实时监控到病人的信息,但是病人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实时传送给医院,会不会把这些信息看作自己的隐私有所顾虑。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改变。”
4、相互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崔杰举例:“在药品和耗材的管理上,物联网如果要监控生产、出厂、流通、医院入库、患者消耗等全流程,这其中就需要各个环节涉及到的企业、医院间的合作。”
第三,管理门槛
1、政府统一规划与实施。物联网在卫生系统的应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在对其评估的基础上来进行总体规划。政府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对应物联网应用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也就是首先从组织架构上来对物联网的应用来进行保障。
2、建立相关法律保障。目前,发达国家针对新技术的引用都有完备法律保障,尤其是隐私保护方面,而国内虽然现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总体上还是相对滞后。要保证物联网应用的有序推进,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从机制上予以保障。
医疗物联网 方兴未艾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物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医疗行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整体水平偏低的事实。如何跨越物联网深度应用的门槛,必然成为未来几年医疗行业专家、厂商及移动运营商关注的热点。
用友智慧健康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春华表示:“当前的医疗物联网主要解决是临床环节和管理环节二大类环节的中的应用。当前在临床环节中主要是移动计算技术,RFID无线标识识别技术、智能医疗设施、智能辅助设施等技术的应用。对于医疗行业而言物联网技术带来了可移动、智能识别,极大的提升了临床和管理的智能化,使得相关活动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三点:成本过高、专业化不足(医疗环境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临床环节,物联网设备必须针对医疗进行专门设计并通过SFDA认证才能应用于临床)、标准不成熟(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不足,集成工作难度较大)。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逐步解决,当前各医院的医疗物联网的应用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对于医疗物联网的未来徐春华表示:“医疗物联网不仅在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个人对这个领域的发展非常看好。从趋势上来看,传统的IT企业、医疗软件企业和传统的医疗设备厂商都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投入与关注。”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分析认为:“物联网要发展,网络技术和产业环境必须取得重大突破。而对运营商来说,自己也要改变生产方式,不能用维护电话网络的队伍来开发物联网、推动信息化,要成为产业的引领者,要做新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孵化中心。运营商还要成为相关产业网络资源优化中心。如何为用户最有效地配制计算资源、通信资源,怎么让用户用最低成本,利用虚拟化技术获得最大效益,这是运营商要做的事情。”
“物联网实时监控、对人体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在医疗领域确实是很实用的技术。未来几年都可能是一个热点。目前,对于医疗物联网深度应用,大部分都尚在预言的前期,前期需要解决各种门槛。”马靖翔表示。
“未来,医院对于物联网还可应用于高端VIP人群以及空巢老人等人群。如果空巢老人家里安装这些设施,就可以每天采集数据,当发现突发情况时,就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治。可以是社区控制或者定点医院控制,只要家里有根电话线或者只需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这一部分人群对于物联网的需求比较迫切。除此之外,医疗物联网的需求相当广泛,比如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如果每个担架上、救护车上都加设传感器,那么后续的救治过程就能分清伤员病情的轻重缓急。先抢救重的后抢救轻的,抢救的效率也能够提高。但是,如果真应用到自然灾害中,这么多传感器该如何搭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物联网现在谈的很热闹,但是距离真正的医疗物联网的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医疗物联网需要时间去完善,随着采集设备的成本降低,标准的完善、以及其他一些门槛问题的解决,医疗物联网必将会深入于医疗行业。”崔杰展望道。
“未来,一些物联网的厂商,应该先对医院物联网的需求做整体的调研,物联网在医疗环节中哪些需求是最迫切的?哪些人群适合应用医疗物联网?如何根据医院的流程有针对性的建设物联网?”对于物联网厂商娄铁尘建议道。
“我个人倾向,如果每个医院都能够有一个类似淘宝似的进货渠道。需要的耗材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好,然后做一些接口,把需要引进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一次性传输给一些机构,这种机构对我们来说会很有意义。对医院来说这样的好处在与医院通常没有这么大的库存空间,如果有这么一个平台,物流的问题仓库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北大口腔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曹战强建议道。
“物联网的深度应用还需要一个大网络平台及信息安全,由于各家医院各有所长,很多病人并未固定在一家医院看病,心脏可能在阜外医院看,骨头可能在我们积水潭医院看。跨医院信息就无法走专网,这就需要一个区域医疗的管理机构,做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病人信息统一传输到这个平台,然后各家医院再去平台提取患者信息。另一方面,如果不走专网,走公网就很可能出现信息泄漏的危机。”张宜国提出不同的需求。
“今年我们已经把物联网的项目报给了卫生局,如果批下来明年将进行建设。主要打算从物品管理、物资管理、婴儿防盗、移动PDA、移动护理等技术切入,物联网在城域网的应用范围更广一些,更有意义一些。只能通过移动的设备来实现。另外,主要使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来实现。物联网在医疗的应用肯定不如其他行业那么广泛,这主要和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紧迫度相关。”北京妇产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冯迟表示。
物联网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互联整合。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物联网将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势必在医疗系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对医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