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移动健康可在数据采集等4方面有所为
移动健康可在数据采集等4方面有所为
  • 2012-03-01 15:05
  • 作者:佚名
  • 来源:腾讯科技

3月1日消息,昨晚,医疗APP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姜志熹、明善道总裁葛柱宇、北京儿研所主任医生张琪四人就移动健康领域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目前,国内移动健康类应用还是一片蓝海,而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发展空间很大。

张锐表示,移动健康的概念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使人健康的一个方式。

在葛柱宇看来,移动健康包含三个定义,一个是致力于智能终端,第二个致力于健康,第三个是相匹配的资源,共同形成的协调系统。

“移动健康很难做到医院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各种化验、检查,现在有四块事情可做:第一、人体数据的采集。第二,人体健康、健身相关的一些辅助程序。第三,可以做不需要大量的诊疗手段和数据的医疗咨询。第四,可以做离开医院之后的随诊、随访,包括病情的调查与远程检测。”张锐如此强调。

姜志熹也看好这四大领域。他认为,中国的机会远远大于美国。“医生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但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不匹配的。中国的医疗资源非常不匹配,是扭曲的,这将带来巨大机会。”

不过,移动健康在国内虽有需求,但是都还处于初期,所以创业团队有机会。

谈到移动健康的盈利模式,张锐坦承,国内有很多实的问题导致这一模式还不成熟,包括中国的医疗结构和体制等。“在美国这个问题好很多,所以我觉得美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相对清晰一些。”目前,他正在探索。

对于用户的信任,张锐说:“春雨这个公司不是我们提供服务,而是成为一个嫁接平台,比如我们请到像张主任这样的专家、专业人士来到我们平台给病人提供服务,这个信任问题也是很容易解决。一个是靠时间,一个是靠互联网上组织的资源能不能本身给用户带来信任感。”

葛柱宇说:“站在公益的角度,我们是站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地方比较偏远,收入非常低,这样的一个群体的角度,把移动健康推到具体用户中去。”

支持人:请四位嘉宾讲一下自己理解中的移动健康是什么概念。

张锐:移动健康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是蛮少有人提到,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很纳闷。记得我在网易那会的时候参加移动互联网大会,我就说如果是一个创业者的话应该选择什么方向,什么方向不会和腾讯竞争,后来觉得移动健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为什么说移动健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呢?我们先不做太多的分析,先看一下美国的投资也环境,在去年《纽约时报》评出来最值得投资的十大公司当中,这些公司的产业前景是非常明朗的,第二线下的资源,比如像张主任这样的医疗专家。所以在整体的互联网业界对腾讯互联网互联项目热衷的时候,在这一两年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最为扎实。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方向,移动教育。

回到移动健康这个概念,在座的各位知道移动医疗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最早缘起的时候不是在移动互联网业界,是在什么呢?我们有位嘉宾是葛总,在慈善界比较热门。盖茨最早做的公益项目,比如在非洲做的公益项目里面,其实就在实行这个概念。一直到2009年左右,美国的互联网界才引用移动健康概念了。在我心中移动健康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先跟大家大致描述一下我心中的健康是什么概念我经常说一句话,每一次疾病都不是偶然,每一次疾病都是历时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现行的医疗体制里面疾病似乎跟医院有天然的关联,但是人的健康是一个一生的过程,健康解决的就是在医院之外做的东西,比如疾病的教育,比如说疾病的预防、调查,乃至于疾病的一些康复,来做这些的事情。所以移动健康的概念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使人健康的一个方式。

主持人:我想对三位嘉宾提一个问题,现在是微博时代,微博是用140个字表达观点,想请问三个嘉宾尽量用一条微博表达你心中所想。先有请姜总。

姜志熹:简单说移动健康的话,对我们而言随着智能机的普及,智能机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移动可以为大家解决健康的问题。

葛柱宇:其实我们和移动互联网比较远,我理解的移动健康大概是三个定义,一个是致力于智能终端,第二个致力于健康,第三个是相匹配的资源,共同形成的协调系统。

张琪:需要的是医疗咨询,一个回访,一个指导。另外就是还有在医疗机构之间,可能有危重病人的会诊、远程的会诊、讨论,疑难病症的讨论。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相对于水平高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做培训,可以做医疗的指导,提升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主持人:刚才嘉宾分别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了移动健康是什么,接下来回到下一个问题,就是说移动健康来了,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说能治病,能治小病,还是大病,还是一些疑难杂症这些状况?换句话说,移动健康这个产品发展到的边界会到什么程度?

张锐:这个问题首先很有兴趣,移动健康刚才问到的问题,移动健康的边界在哪里?我首先想到的不能做什么事情,移动健康不能做什么事情,至少在今天不可以做的事情。首先春雨提供的是手机客户端,我自己定义为,包括我们公司非常重要的指导方向,就是目前的指导方向,我认为医院院墙里面做的事情,反而是移动健康这样的一些公司,我们力所难及的一些事。有大量的针对医生使用的一些,我觉得整体对公众来说,移动健康很难做到医院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各种化验、各种检查、各种设备的检查,我觉得移动健康做不了。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在医院院墙外,我觉得现在有四块事情是可以做的,第一人体数据的采集。我这边给大家推荐一个,如果你们上网可以查一查,去网易公开课去查一个视频,叫《数字化自我》,在里面看到人体健康数据的采集是移动健康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移动健康在目前状况下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是什么呢?是人体健康、健身相关的一些辅助程序。比如国内外有很多健康健身的一些东西。

第三个可以做不需要大量的诊疗手段和数据的医疗咨询,比如身体有个什么症状,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请教了张主任,看看有可能是什么样的问题。

第四个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离开医院之后的随诊、随访,包括病情的调查与远程检测。移动健康在这四个领域里面相对成熟,而且有相对比较深的延展空间。

姜志熹:刚才张总特别实在地讲到移动健康三年之内或一年之内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很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十年或二十年去看这个东西的边界在那里,如果放在这个维度去看的话,我现在看不到边界。如果你想想一下,在很多科幻片里面躺在床上得了阑尾炎,你躺在床上面,打开手机,医生就把手术做了,可能在未来三四年能做到。我不太能想到边界,但是这个行业有无限的想象力。

主持人:在张总讲的四块领域当中,您看好哪一块?

姜志熹:都看好。

葛柱宇:我和张总的看法差不多,因为这个随着技术的提高,其实发展空间很大,就目前来说,对我们一般的人来说,不是医疗机构的人员,这个边界还是医院的围墙,可以是对病症的知识和预防。但是既不能取代医生,也不能取代手术刀,现在不可能,还在围墙之外。

主持人:对于葛总这一观点,张琪女士您认可吗?

葛柱宇:我是一个前提,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像张琪女士这样的专业人士。

张琪:我觉得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功能,但是不能替代医疗,不能替代医院内的功能。只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一些轻症问题,一些有疑惑的,可能不是病的问题,是心理的问题。但是真正的医疗还是要到医院里面。

主持人:感谢张女士,您的话让我想起,之前互联网企业有在做数字医疗这方面,有走在前面的,比如谷歌,但是其在年前关闭数字健康的业务。张总,移动健康是数字健康的延续还是革新,怎么避免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倒闭的可能性?

张锐:我觉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探讨一下。什么叫实际问题呢?我们看一下有的客户端帮助人们去健身,这是不是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客户端,可以帮助人戒烟,这是不是实际问题呢。我觉得不是移动互联网不是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要看对这个问题如何定义,如果健身、养生用移动互联网来做的话,可以提到很大的作用。刚才提到的企业有一个问题,给在座的人一个客户端,给你一个数据,不知道这个数据有什么用,这个企业关闭还是没有给用户动力。

姜志熹:并不是说Google做的事情或放弃的事情这个事情就不可行,比如腾讯也放弃过一些机会,但是很多小公司冒出来,成为了很大的公司。总体来说的话,比如从VC角度是非常认可这个领域,但是从一般人的使用体验,包括平常我用春雨,我今年过年回家给春雨做了一个服务,觉得很贴心,不用排队去挂号了,我觉得这是解决实质问题,不用去挂号了。

主持人:谢谢几位嘉宾,其实大家刚才强调的是用户对移动健康是有硬性需求的,咱们聊创业,不能避开一个问题是怎么盈利,张总,您是怎么想把这种硬性需求转化成收入?

张锐:这个问题特别尖锐,医疗互联网在很早以前,大家都评论医疗互联网是一个比较好的领域。但是我们在国内,看到在医疗互联网领域里面做到实际领域,这中间肯有一个环节。既然用户的需求这么刚性,为什么不能把刚性的需求转换成实际的利润呢,我自己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个视野的问题在里面。在互联网上面凡是成熟的盈利方式,一定会在现实当中有现实的镜像。我们看B2C也罢,或者其他的领域也罢,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现实的镜像是呼应的。但是医疗互联网里面因为政策的限制,一直没有现实的镜像去对应。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在医院里面挂号费,现在是5块钱,据说有4块钱交给卫生局。这里有一个现实镜像,网上是不是也提供5块钱的服务呢。网上就不会提供5块钱的服务,为什么?这个利润太薄,而且从一个用户讲,我在拿什么东西来购买服务,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资产,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的生命与健康。对于我这样资产的管理,用网上这种行为来做的话,我觉得有点担忧,所以在医疗这个领域有很多问题,有很多中国现实的问题导致,包括中国的医疗结构和体制的问题,在美国这个问题好很多,所以我觉得美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相对清晰一些。我想,我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我知道能不能成功,要试一试。

主持人:接着这个问题继续问,聊收入肯定离不开用户,归根到底就是赚谁的钱?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群体都是一些年轻人,相对这些年轻人来讲,身体相对较好,他们可能对健康资讯需求是比较少的,比如像我们同事,每天加班很晚,都是不关注自身健康的用户,你是怎么把这些年轻人转化成您的用户?

张锐: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出来创业的时候,我的一个老领导就泼冷水,说,张锐,你这个事情肯定不行。我说,为什么呀?智能机的终端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生病几率少。年轻人也是有健康意识的,或者说,智能机的用户都是有健康意识的,我们这边总结了三条规律,因为最近用户刚刚超过一百万,接下来会会发布一些有趣的数据。

第一、女性比男性更有健康意识,至少从我们的用户数据上面来看。

第二、收入较高的人比收入较低的人有健康意识。

第三、我确实没有地域歧视的想法,我发现中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的人有健康意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找不到答案,从数据统计来看确实如此。

我们从有健康意识者来看,大部分是智能机用户。我跟大家探讨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一个年轻人从上学到工作,他的健康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突然有一天说我要关注我的健康,什么时候开始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个点,男性的话是从妻子怀孕的时候开始萌动有健康意识了,如果女性的话是自己怀孕有健康意识了。现在按照中国普遍的年龄是20多岁,这些人都是年轻用户,这个健康意识跟年龄关系跟智能机的关系是相当贴切和柔和的。

主持人:您觉得移动健康会解决这方面的需求,甚至是挖掘激发这些人的需求?

张锐:这个需求以前是成立的,只是以前满足这个需求的管道比较狭窄。举一个场景,比如说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张主任是专家,对新生儿的护理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初为人父母一切都很惊慌,像张主任手下有很多新生儿保健、保育的专家,他们就可以提供互联网的方式,为新生儿父母提供合理的咨询,这个需求本来就成立,但是以前不知道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来自于不正确的知识,比如我知道做月子期间不能洗澡,张主任这个说法科学吗?

张琪:没有说这个是科学的,只是一个生活习惯。

主持人:做月子不能干的事情就多了。接下来想问一下张琪主任,您是专业的医师,在病人和医师之间,我到医院是相信医生的,没有到医院的话医患的关系就出来了。您觉得,张总干的事情,能消除这些信任问题嘛?

张琪:我估计都能相信,还是取决于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和态度。

主持人:这个问题还是要抛到张总这边,怎么样用技术来消除不到医院也有这个信任感?

张锐:你信任苹果的产品嘛?

主持人:我是苹果迷。

张锐:为什么?

主持人:我用过,体验很好。

张锐:信任的问题是用户能尝试,在信任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医疗这个领域跟C2C很像。我最初在淘宝购物的第一次经历是非常惶恐的,但是受不了低价的诱惑,所以还是买了。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培育的过程。

第二,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里面提供医疗服务的主题是什么,让春雨这样的公司提供医疗服务是没有办法让人信任的。但是春雨这个公司不是我们提供服务,而是成为一个嫁接平台,比如我们请到像张主任这样的专家、专业人士来到我们平台给病人提供服务,这个信任问题也是很容易解决。

一个是靠时间,一个是靠互联网上组织的资源能不能本身给用户带来信任感。

主持人:也即是说,最起码的一点是我们移动健康类产品能解决了沟通问题?那么有请张琪主任,这可能也是很多患者都想知道,充分沟通在医疗过程中能起多大作用?

张琪: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能充分沟通,互相彼此能够达到更进一步的信任,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沟通不通顺,彼此至今都有误解,都有不信任,这个医疗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说纠纷,比如说种种负面的东西。可能跟医疗行为不相关的一些问题衍生出来,所以沟通非常重要。

但是怎么能够充分沟通,还需要有一个平台。比如说你到医院去看病,因为我们的医生人数是比较少的,患者又很多,给予每一个患者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门诊那么多病人在等着,如果你跟他要达到一个充分的沟通需要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能够保障充分沟通。可能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只能是医疗跟踪的时间,再长一点四五分钟,你不可能有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沟通,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我们的医疗任务压在那儿,别的家长会有意见。如果能够搭建这个平台以后,他需要,他通过这个沟通,比如有困惑的问题,不理解的,或者曾经认为是不正确的,有偏见、误解的问题能够消除,那么这个沟通是充分的,彼此之间的信任就能建立。这个医生给他的建议、指导,他也会接受,这也是一个良性的。

主持人:谢谢张主任的专业回答。从刚才的沟通中,嘉宾解答了移动健康边界问题,是可以解决用户的需求,能得到用户的信任,包括促进信任、沟通有很重要的作用。说明这个方向是很靠谱的,既然是靠谱的,就肯定会有人做。请问一下蓝驰创投的姜总,现在整个行业的表现是怎么样?

姜志熹:这个还谈不上一个很大的行业,都是创业公司在做。我觉得这个机会行业在哪儿啊?特别是在中国,我觉得中国的机会远远大于美国。首先说一下移动健康,第一是移动的事情。我觉得智能机的发展特别给健康领域带来了很多新兴的应用,我觉得智能机有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及时,第二更像一个设备。你们可以想,比如说一个未知少男初尝禁果的时候,非常忐忑,这时候拿出手机来,在被窝里问一下春雨,就避免了人间惨剧的发生。有可能以前你有很多健康问题或医疗问题,你可以羞医院而没法解决,或者没法去解决而解决,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

另外是医疗这一端,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中国的医疗行业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从业也很郁闷。医生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但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不匹配的。中国的医疗资源非常不匹配,是扭曲的。所以说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如果有高科技创新的东西,可能能够变得更好。就像我刚才说到,我有一些小病,可能不去医院挂号了。假设春雨的应用至少能解决像社区医生的基本事情,就是说我很重的病才去医院动手术。在移动健康领域还可以看到一个,包括前两天我家里面动手术我可以给张锐打电话,做手术需要给医生送钱嘛。移动健康可以让这个手术更透明,对消费者也好,对医生也好,对两端都有好处。

我觉得这个行业一个是移动带来的机会,一个是健康本身在中国本身是扭曲带来的机会。

主持人:我们看国外,特别是美国,举一个例子,比如APP store上面最火热的应用、最赚钱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健康一个是教育。但是从国内来看的话,至少是目前没有看到有特别棒的、或者特别火热的局面出现。您觉得这个问题根源在哪里?

姜志熹:你是说现在中国做移动健康的团队里都不挣钱?

主持人:可以这么理解。像国内很多互联网模式借鉴国外的,比如团购,刚引进就活得一塌糊涂。移动健康在国外也很火,但国内我目前看到张总这边做这个事情。

姜志熹:我觉得这个事情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可不可以想一下马云,大概十年前扛一个小包到处推广China黄页的时候,大家觉得是一个骗子。移动健康也处于这个状态,有需求,但是都还处于初期,所以创业团队有机会。

主持人:张总有补充吗?

张锐:好像很多人都看好移动健康这个行业,我也相信移动健康会迎来艳阳天,但现在每走一步都比较困难。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冷热反差那么大的问题,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受可能有两个原因比较重要。

第一个是医疗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公营医院为主体的体制。像张主任他们这样中国最棒的儿科医院,某种意义上张主任并不愁病的,而且要花很多经历去消化不是那么必要的疾病。但是在美国移动健康发展比较好的情况下,他们市场需求想借助更强大的、更先进的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来为他带来实际意义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是一个来自于医疗体制的不同。

第二个很重要的不同,是美国的创业环境和中国的创业环境不太相同,我自己也纳闷,为什么在美国移动健康创业火得一塌糊涂,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创业团队比较少呢。有人问我,包括像一些投资机构问我,你们怎么样防范竞争,我在北京的互联网创业的圣地,但是真心地多一些创业团队跟我们做移动健康,这个领域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前途。大家不进移动健康的一个前提,可能对线下资源依赖度太高,但是事实上你做进去的时候,当你了解患者和医生需求的时候,你有很多机会。可能在中国创业里面创业者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和恐惧还是比较深,因为美国友比较成功的案例出来。在2010年就冒出来很多移动健康的创业公司。

主持人:谢谢张总,葛总,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葛柱宇:对于这个问题我缺少发言权,但是我特别同意一个东西,我们现在在做这个公益咨询这一块,也看出来刚性需求,一个发展趋势。从两方面,我们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他们认为一个事情,可能大家有些陌生,有一些更熟,但是逻辑差不多,第一你没有需求。第二,你能不能干。第三客户有多少。

主持人:就我个人而言,觉得移动健康是非常棒的领域。但是有朋友跟我讲“健康领域”水太深了,有很多资源不是我们能做到的,门槛太高了。想问一下姜总,您是投资者,一个创业公司如果想做这方面的事情,必须具备哪块的资源你才会掏钱?

姜志熹:先说怎样拿到钱,拿钱这个事,就跟找男女朋友是一样的,首先双方看着条件还不错,第二觉得这说明你的团队还可以,第二,你跟我聊,你的思想还不错,你的故事还行。最重要的是你跟我有感觉,我觉得这个团队基本上可以拿到钱了。

但是从移动健康来说,确实是一个线下资源与线上产品技术能力结合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这个团队要有跨界的优势。当然有可能你一开始是没有医疗资源的,你可能有拓展医疗资源的能力的事情,这里面最核心的是要有跨界的资源和跨界思维。你可能要知道,健康的消费者是怎么想的,也要知道健康的解决提供者医生是怎么想的。这个是非常关键。

主持人:做移动互联网创业的话,从线上到线下是比较难的一块。我假设了有两个团队,一个是您理想中的状态。另外一个团队,不是你理想中的状态,但他拥有很好的医疗资源,比如说是跟张琪主任有很好合作的团队,你会考虑哪个?

姜志熹:那我就把他们叫在一起说,你们合在一起,投你们的吧。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大的产业上聊,最近有很多国内互联网企业要提交美国IPO的申请,好像这个时间窗口要打开了。您觉得这个窗口打开对移动健康领域的公司有没有机会?

姜志熹:我觉得提炼出问题,一个是上市,上市的话移动健康是什么样子?我们做VC,做上市都有五六年的维度。上市来看,资本市场是很赤裸裸的,不管你是做移动健康还是卖猪肉的,没有区别。上市的标准很简单,第一确实是你要有你的用户,用户确实觉得有用,这是最基本的。第二,你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用之后要知道怎么挣钱。第三,那个钱必须是大钱,而不是说做一个公司挣一千万,每年分二三百万。如果你想的话,能挣钱,挣大钱,有用户就能上市。

我觉得三到五年内有可能中国的公司就会出现很大的移动健康公司,这个是我看到的。

主持人:能出现这样的公司必须具备的特质是什么?咱们量化一下,比如拥有多少用户,每个用户提供的价值大概是多少?

姜志熹:这个是问题了,没有办法回答,觉得这个问题要问张总了,如果我能把这个问题回答的话,就不做VC了,就直接去创业了。

主持人:张总能补充下吗?

张锐:有人批评我不太胸有大志,IPO上市这个事情我想得不多,如果不是现在投资人逼我,我会想更好。但是我非常想做一个有意义事,做一个有价值的公司。我们知道在移动健康领域里面,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应该拥有哪些条件,第一要有强大的用户量,这是必然有的。第二,应该有清晰兼稳定的商业模式。第三,应该有一点使命感和道德感。这些说出来其实有点脸红,使命和道德,但是我觉得很重要。人总要做点对得起自己的事,这样的公司肯定是需要的。

主持人:张总,还想补充一个问题,还是刚才那个问题,有的创业公司,可能他用户规模有一千万,可以给他一个用户估值。您觉得移动健康这块的用户估值大概是什么水平?

张锐:这个不太好衡量,人在健康上的投入,一生的投入是多少?中国的投入很有趣,我今天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人在健康上的花费,80%的花费花在生命的最后20天。我不知道这个数据的准确是多少,但是这个数据确实让我有触动。发达国家就不会,越是发达国家医疗体制越完善的,可能在生病的最后二十天花钱更少,保健、预防会更好,跟国民收入水平相关。

姜志熹:这个我补充一点,我觉得股票分析师和互联网专业领域的人可能会关注这个事,我们的医生也好,我们做慈善的也好,还是做VC或企业的也好可能不会太关注这个事。包括创业者也不会关注这个事。创业确实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不能一开始设定一个边界而去衡量。我们更多地关注,全中国有1/3的人在用我们的产品,这个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因为有朋友讲创业故事的时候,总是习惯说,我用户有200万,每个用户会值多少钱,那么VC给我投钱时就按这个来算。可能这也是行业内一个习惯,我也不清楚对不对,哈哈。

下面有请葛总,张总刚才讲了移动健康最早出非洲那边由公益衍生出来,最早是盖茨在非洲发起10美元的智能机,催生了移动健康这样一个行业。您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公益咨询公司的老总,如果说盖茨基金会这个模式引到中国来的话,对中国移动健康行业有没有帮助,您觉得能行吗?

葛柱宇: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今天坐在这儿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肯定是行的,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围绕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是给慈善界带来很大变化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4月份要跟微软开一个就新技术应用对公益界影响的研讨会。几乎涵盖到公益慈善界方方面面,从运营到募款、管理、财务等等,现在所有的环节都有移动互联网的影子存在。事实上,现在这样一个情况应该说是一个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会更加广泛。我对你的回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进来是没有问题,如果进来之后要做到没问题或成功的阶段,需要哪些本地化的优化?

葛柱宇:因为中国的公益慈善体制极其特殊,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中国的慈善要跟政府有关,至少大部分国家是纯民间。你说的改良,中国国情在这儿放着,一个是地大,各地的不平衡性特别强,第二是整个管理体制、资源调配体制和非洲都不一样。所以说,龙头地说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其实在说就是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资源支撑的能力。这样如果都能到位的话,是我们对未来公益乐观非常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张主任能对这个问题分享一下嘛。

张琪:我觉得移动用户如果能覆盖到那些贫困的地方,做这个项目要发到这些人手里面,如果他的知识层面、生活需求真的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需求的话,也不能用到很好。如果说你通过一些教育,一些知识方面的提升,他能够很好地应用了,这样会有价值。如果用不起来,发给他,这是一种浪费。

张锐:我非常赞同,这里面有一个分裂,特别广大的农村地区需要医疗保健的,但是文化又不够,即便我们把智能机通过公益的手段发到他们手上,这是一个操作环节特别核心的问题。其实在乡村有广大的乡村医生的群体,如果他们成为智能手机的用户或服务用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他进行乡下的辐射,这种操作性是不是更好一些。

葛柱宇:他们的需求是刚性的,非常明显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在聊模式怎样、融资怎么样、用户价值怎么样。接下来回到我们现实当中,怎么样把移动健康推到具体用户的人去?

葛柱宇:站在公益的角度,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站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地方比较偏远,收入非常低,这样的一个群体的角度,一般不会问张主任这样的人,他们的资源确实很多。

这个问题像我第一个问题一样,如果想达到让移动健康这样一个应用造福更多的人,尤其是造福原本没有条件享用的手里的话,解决方法是第一、第二、第三部门,所谓这些部门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虽然情况有所变化,但在健康教育,尤其是基层投入这块,投入是比较大的,但是离现在的需求应该说远远不够。

另外一个,企业在这方面的参与也有很多的不足,从我们工作实践当中发现一个非常以外的问题,大部分的管理,尤其以国内企业为主,他们对于公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一般熟了问我两个问题,第一,我觉得东西花钱,觉得是成本投入。第二个问题是说,我现在公司规模还很小,我用不着做公益,觉得公益是大公司的事。我相信这个误区张总就很熟了,我简单罗嗦一句,事实上在西方,从宏观讲,他们对于相关利益方的承诺和实践,确实能走到更远,是发展重要的保障。第二,从微观上讲,对于公益与营销等等的结合。 在这个领域的NGO涉及的门槛,不像环保、教育那么多。所以这一块我们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您在做公益的过程当中是经常接触到国内各阶层的,你认为现在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上有哪些问题?

葛柱宇:应该是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的鸿沟。在这些年恐怕还有拉大、加深的迹象。有两个20%的数字,不知道是否特别准确,占中国20%大城市的人口享用了80%的医疗资源,与此同时是80%的县乡村以下的人口享用了中国20%的资源。还有一个20%的数字,中国的乡村医生每年以20%的速度在流失。这两个数字表明我们的城乡医疗鸿沟在愈合、填平的速度上太过缓慢,我觉得这个事是最大的问题。

主持人:这个鸿沟被填平的过程中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对吧。但是按现在国情来看,资金很难是一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健康新技术能否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葛柱宇:我觉得确实是钱不是万能的,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解决这个不可避免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觉得包括移动互联网春雨天下技术的普及,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相关NGO的壮大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确实会填补这个鸿沟的深度。我们单靠政府是单纯投入,这个问题解决其实是没有时间表的。如果大家站在各自的资源优势上,为这个问题出一点力,这个问题解决还会快一些。

主持人:这个问题叫下来抛给张琪主任,对于通过新技术来解决医疗鸿沟的观点,您认可吗?

张琪:通过新技术来弥补这个鸿沟,我觉得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还是有限的。

主持人:您是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在您日常行医中,有没有遇见快一点、知道早一点能解决病情,减免不幸的案例?

张琪:经常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基于一些家长,我们是做儿科的嘛,不是做危重症,一些危重的孩子由于家长缺少急救的知识,来的时候就非常惨,甚至有的时候抱孩子来的时候已经死亡。

主持人:我假象一下,比如说张总的产品普及了,大部分人通过他的产品更多地普及知识?对病情的了解就能快一点、知道早一点,从而减少很多不幸呢?

张琪:是有用的,很多人希望通过这个手段获取医疗信息。

张锐:补充下,这个在中国医患矛盾问题有几个因素,第一是中国医疗资源的不匹配。医疗资源有不平等的问题,这个是政府去解决的问题。医疗资源不平衡,在每个国家都成立,为什么在中国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有110万的中国医师。不知道这个数据准确不准确。

从绝对人口来多,这个比例还是小的,但是现在为什么出现看病难等等的情况,其实跟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我问一个问题,你发烧、感冒了,想不想去协和看?你肯定想。因为人都有很重要的对身体管理的欲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医疗结构是有问题的,比如美国,很多程度上是配置资源,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去做的问题。

第二,在医疗这个领域里面存在充分的信息部平等性,我对我身体的认知和医生的认知是不平衡的,很多时候不理解医生也是因为这些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

第三,医疗这个领域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感冒也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所有的事情如果通过解决互联网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综合努力的结果,我自己虽然在做移动健康这个领域,但依然觉得单凭移动互联网解决医疗的问题,确实夸大。

葛柱宇:确实像移动互联网的确会有帮助、促进,但是一定不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主力军。

主持人:是产业链条上的一员。

姜志熹:对,我们肯定不能指望移动互联网或移动健康这个行业变成人类的灵感妙药,大概有了这个行业,人均寿命可以提升多少岁,或者中国的医患问题可以解决等等,这个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健康能解决什么,大家都看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IT技术的发展确实打破很多信息的壁垒。比如一千年前我们受教育的问题可能是贵族人或社会富裕阶层才能享有的。我觉得信息技术在改变,全世界人能看到哈佛的教程。移动互联网的意义也在这儿,刚才提到了一个乡村的人可能没有操作互联网的能力,这个是可以改变的。我觉得90后的农民工上网能力是很强的,可以去看他们使用手机的,这个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移动健康用低成本的方式去弥补做一些现在政府不去做的事情,只能去弥补和做,但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主持人:聊了聊,我们这个话题方向走向沉重了。其实今晚的论坛,我们是希望分享新技术能给大家带来更便利的使用体验,我们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场下的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一:我也是做互联网的。非常感谢几位嘉宾,因为我一直也关注医疗行业,曾经想做医疗行业。但是我现在感觉在医院平台医患之间非常不平衡,医院太强势了,如果平台充分信任,这个做起来非常困难。我提问一个问题,提问张总,忽然想到一个应用,提一个建议,我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就是怎样把碎片时间利用好,这个挺重要的。我讲一下我的经历,我去北大医院带孩子看病,整整等了将近4个小时,这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渴望呢?这时候如果拿出来手机能够皮肤病的人患者,无论在哪个医院都可以看到,大家可以进行分享。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可能是一个方向,或者技术上能不能够成立。

张锐:您刚才谈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可以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可以做。其实这个理念在国外也有,国内也有,我们称之为患患社区,国内有一个乙肝的用户社区,还有一个糖尿病的用户社区,他们就是患者社区。我认为在患者社区这个情况是非常有前景的。

尤其在一些慢性病和常见性中,为什么这个社区有价值呢,我们知道两个词,一个叫久病成医。第二个叫同病相怜。久病成医意味着信息量很大,同病相怜意味着大家可以鼓励信心。我觉得这个很有价值,可以做。

葛柱宇:我同意张总的说法,因为我们在公益过程当中,其实中国有很多罕见病的离子,所有的罕见病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外人根本进不去,他们在里面体现久病成医、同病相怜的八个字。大家充分敞开胸怀的一个地方,这里面的价值还是很大。当然罕见病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反应也比较典型。

主持人:我之前上网的时候闲逛,曾经误闯进到一个抑郁病的交流社区,当时很震撼,感觉那是一个另外的沟通世界,确实是久病成医、同病相怜,社区里的用户关系链非常强。

观众提问二:我想提问一下张总,两件事情,一个是我们下个月有一个跟IBM合作的医疗互联网的论坛,投融资论坛。我们收集了很多医疗项目,因为我们也准备了1500万的意向资金投放在这上面。我们也想了解一下,张总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之下,医疗的产业升级究竟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未来的盈利模式,包括应用人群的情况。另外一个是我想邀请张总,还有在座的各位关注在从事医疗和医疗互联网的参与我们这个活动,因为我们这个活动是封闭的,如果有兴趣可以来找我。我想让张总回答第一个问题。

张锐:可不可以理解你的问题是当移动互联网开始勃发起来的时候,会对医疗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

观众提问二:移动医疗在影响的过程中怎么去发展,一个是对他的发展。

张锐:我觉得影响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其实开始显现了,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体的数据采集,在很早以前我们的人体数据采集必须到医院才能做到,现在手机都在做一些数据采集的工作。起码在这一点上面,张主任移动互联网在这一点上进步很快,比如心电图等等的采集,其实进步很快。这首先医疗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表现,表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预警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我可能更多关心是今年我要做什么和明年我想做什么,他们从VC的视角来说看得更远一些。这个问题姜志嘉来回答更好。

至于这个领域能产生多少变化,实话实说不知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先驱,连先烈都没有,所以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长远的姜志嘉有发言权。

姜志熹:VC也不是上帝,我也不知道五年后会发生什么。我只能说一个趋势,趋势确实是这样,移动健康确实在打破医疗的很多信息不对称的边界,确实有可能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医疗不匹配的国家,有一个高效和低成本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医疗模式,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有可能带来的最大变化。我设想,有可能有一些地区可能没有医疗的普及,但可能人手有一部智能机。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人手一个智能机,智能机会采集这些人的身体数据,有一个医生在北京,在北京去监控一个在陕西一个贫困地区的整个医疗的数据。通过跟踪这个数据得出这个人的病可能会得什么病,或者预防什么病,或者注意什么病,我觉得会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看下现场微博上墙大屏幕,微博上有网友提问,“移动健康从业余到专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否会论为预约平台?”

张锐:能预约很好,所谓挂号难的问题,像张主任这样的顶级、优质的医疗资源,用户很难挂上号。如果移动平台能做这件事,一个我很尊敬的医疗机构,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做预约转诊服务,我觉得挺好,能把这个做好很好。

但是论为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只承载这个功能就悲观了,我觉得可以承载很多的功能。我们刚才谈到用户教育,包括这位先生提到的用户社区,都是可以来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发生的趋势远远不只预约平台的做法。

主持人:稍微衍生一下,现在要做移动互联的话,与地理位置信息是挂钩的。移动健康跟LBS结合会有怎样的空间?

张锐: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现在LBS结合,我们最简单的东西就是便于信息查询。比如现在的产品提供一个功能,我们周边的医院,周边的医生、药店。LBS只是一个技术,还有其他的各种技术,都可以结合,没有什么问题。

姜志熹:如果一个移动健康这个东西变成一个挂号平台,确实没有任何想象力了。预约挂号这个事情没有带来任何的增量,比如每天就是一百个号,有可能通过这个手段你挂上了你没有挂上,这是没有好处的。

移动健康再强调一点,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是高效,而且是打破很多医疗边界的事情,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有可能让很多根本享受不到医疗服务的人,或者享受低品质医疗服务的人而享受更好的。移动健康更大的想象力是如此。

张锐: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可以做什么,我们假设一个西部县城的一个人,比如他自己有孩子,他想看到张主任这样的名医,接受张主任这样名医的咨询他以前会采取什么办法,会下定决心买北京的火车票,然后辛苦地找一个地方住下,再辛苦地挂号排队,可能接受张主任的咨询,张主任是医德高尚的人,可以优雅地接待他。但是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现在就可以提供这样功能,即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也可以接收到像张主任这么好医生的服务。这就是移动健康借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增量问题,可以带来这样的价值。

主持人:聊到增量这个词,想延请教下几位嘉宾,移动健康和其他互联网领域的结合上没有空间,比如电子商务,比如我不用跑到北京买药了,直接在春雨的APP上通过电子商务接口上买到可信任的药?

张锐:这个问题不好说,应该发照才可以。

观众提问三:刚才我是全场第一个举手的,也是第一个想提问也是提不了的,也是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所以要让我多提问题。我是代表我一个朋友,他们一直很关注你。他们现在做主动数字医疗这一块的东西,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我刚才觉得你谈到和国家政策、卫生部有关的东西,觉得比较关键的一点。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想问一下葛总,就是说和移动医疗这一块的话,首先是和设备有关的。和设备有关的话,但凡涉及到数据采集的问题,把数据全部加到移动设备上。在2000年的时候英特尔有很多成型的产品了,现在有很多公司推这个。问题是这样子,如果拿到医院去卖,我们和很多北京医疗公司聊过,这个东西卖的时候,唯一能联系到的是住院部的地方,医生是做各方面的数据采集这方面是有卖点的。如果跟门诊部的人说我卖你一个iPad,他根本不要,不需要这个东西。

张锐:你能简单地一句话把你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

观众提问三:就是说设备的卖点在哪里,让所有的公司为这个设备买单?

张锐:医院为什么要买单。

观众提问三:这个东西会对整个的医疗体系带来很大的便利,这是一定的。就是说你各种设备,不管是现在大家传感器也好都做到手机或Pad也好,就是说这个东西一定是提高了很大的便利,也不需要很多仪器和设备,包括呼叫体系也一样。

张锐:我悲观地看,有钱买你这个东西的人没动力,有动力买你这个单的人没钱。这个问题还是张主任回答比较合适一点。

嘉宾:第二个问题,我想更了解一下,从医生的角度怎么看这个需求,你作为一个门诊医生的话,你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管是卖设备,还是和互联网有关的东西。如果说抛开政策和医院的体制讲,你觉得会有什么样的需求?能和互联网或各种移动设备车上关系的东西,还是说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张琪:现在的模式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因为我们的临床工作就是查访、门诊看病人,没有说要借助于这些设备来做工作。

姜志熹:我插一句,我觉得这个需求帮你回答,肯定是有的。乔布斯说过,你不能问客户要什么。一个人有一个马车,你问他要什么,他肯定回答要马车。如果你有汽车的话,只要性能好,他一定会要的。

嘉宾:刚才只是从想做一个调研,不是真正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子的,刚才大家都谈到了一个数据共享的问题,和互联网有关的,云是一个趋势。我们在做具体问题的,在数据共享之间发现不同家医院的数据格式是不一样的,就是EMR,电子病历的结构是不一样。在搭建平台和共享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张总有没有考虑过什么解决方案之类的?

张锐:有一个业务模式,就是刚才这位姑娘提到了一些东西,EMR和EHR都是我们要做到的。你刚才仅仅谈到的仅仅是数据格式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在中国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高级问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医疗机构、创业公司并没有EMR的动力和习惯。所以我觉得首先把这个东西做起来,然后才谈到一个格式的问题。解决这个格式的问题,其实有必须方便的,最后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手段,就是谁的用户量大,谁的市场更大,我们就按照他的格式来做。我觉得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主持人:再看一下现场观众还有没有问题?

观众提问四:我是做移动手机健康采集的。想问一下张总,我也下载了您的手机应用,其实每个人有病不是小概率的事件,想问一下怎么让他更高频率使用的问题?

张锐:咱们可以单聊一下,其实你应该算我的上面一层。

观众提问四:我们原来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算医疗器械的,从2005年开始做。

张锐:我是这么理解,你谈到的是用户使用频度的问题,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第一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使用频度是有问题的,而且不好解决,我自己是做互联网出身,我是知道的。作为一个用户访问我们的网站,怎么让他再次访问我们的网站呢。但在移动互联网里面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我理解这个功能是叫着到用户的功能。第二可能对疾病是小概率的事情,但是健康不是小概率的事件了。比如说健身行为,女性用户,再瘦的姑娘都想减肥,减肥这样的事件是一个持续性的事件。我觉得能把功能更好,我觉得这个肯定不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用户黏性会做到更好,不知道你怎么看。

观众提问五:我是移动互联创业的,我有一个想法,能够把中医的诊断理论用在移动应用开发里面。比如说这个望闻问切,其实这个东西对应到智能手机的各个功能上面,比如说拍摄功能,就是望。闻就是很多的气温的识别的传感器,大家可以做到这一点。我的一个想法,能不能利用中医的理论,然后结合移动互联的开发技术做一些人工智能的东西,做一个有益于大家的系统,远程的医疗系统。我想张总从技术方面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个难度可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或者说这种价值和技术投入的成本,他们之间会是一个什么关系。

张锐:我觉得会有人做,你这个角度特别有想象力,给了我一些灵感。但是没有春雨可能不会做这一个,尤其是依据中医理论来做的事情,我们可能不太会做。跟我们团队的价值观有一定关系,对中医理论我们持一个相当保留的态度,但我们对中医的疗效、中医的效果、中医的一些实际功效,我们还是比较赞同的。比如说我这边也提供一个创意,我们想过做一个客户端,叫偏方点评。有一些偏方确实是有用的,这是有实践效果的。但是作为我们春雨这样的效果,我们不会鼓吹偏方的神奇,我们放出来让公众去评价。至于这个东西的理论是什么,你看西医有比较完整成熟的理论,我们接受。但是有一些理论我们不太接受,阴阳五行,我个人不太接受,所以我们近期不会做这个事情。但是你的恩想法非常有想象力。

观众提问五:是作为一个辅助的医疗系统?

张锐:这个有。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美国已经开始用iPhone的摄像头,再加上一个简单的工具,能够测量肤质。这个就跟望一样。还有一些设备把听诊器放在手机上面,来做一些听诊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这个东西靠谱不靠谱,我觉得有想象力,但是不知道会怎么样。

张琪:我觉得刚才说的这些,比如提到中医的望闻问切,很多方面是主观的。一个主观的东西,你如果一定把他量化来套在某个诊断模式上,我觉得还是蛮难的及因为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是有个体的特异性,一定是个体化的。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是个体化的,并不是说用某一个治疗方案或模式把这个疾病治愈了,不是这样的。而且每个人对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对药物的敏感也不是一样。所以不是刻板地把某个模式套在临床应用当中,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治疗一定是个体化的,一对一个体化的沟通与交流是特别重要。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健康  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