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技术标准 >  心电远程监护发展史(1)
心电远程监护发展史(1)
  • 2011-11-16 09:26
  • 作者:佚名
  • 来源:菏泽新闻中心

心电远程监护(ECG Telemonito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3年,“心电图之父”荷兰教授Einthoven通过1500米的电缆线,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份完整人体心电图,这在后来被广泛认为是心电远程监护的雏形。其后数十年间,伴随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大肆流行,心电采集和监测技术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中晚期,动态心电图(Holter)、床旁心电监护仪先后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同期,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日益兴起和成熟,心电远程监护获得了长久发展和广泛应用。

回顾心电远程监护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代产品:基于电话传输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

代表:美国Cardguard、珠海中立公司

20世纪60~80年代,基于电话传输的心电监护技术(TTM)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TM技术的原理是将实时采集的心电信息转变为声音,通过电话传至医院接收机,再将声音谐调为心电信号,用心电图机描记,医生通过电话给予患者诊断和治疗。

优点:首次实现了远程心电实时采集和传输,在院外亦可进行监测诊断。

缺点:

1、以模拟调频器方式传送心电记录,在心电记录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遭受外界干扰,所以心电信息传输缺乏可靠性。

2、产品仅能对心电情况进行记录,无法进行分析诊断。

3、采用的是有线电话方式传输,用户传输心电记录时必需借助固定电话,使用极不方便。

第二代产品:基于无线寻呼技术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

代表:珠海中立公司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明了基于无线寻呼技术的“心脏BB机”,患者在感觉不适时,手动触发BB机采集装置,然后将BB机扣在电话上传输心电信号。

优点:心脏BB机解决了移动状态下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的难题。

缺点:

1、 不具备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记录分析功能。

2、 在心电信号传输方面仍需依赖电话方式传输,故仍受地域限制。

3、 依然不具备对用户心电情况的分析诊断功能。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心电远程监护  无线寻呼技术  心电记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