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技术标准 >  心电远程监护发展史
心电远程监护发展史
  • 2011-11-16 09:26
  • 作者:佚名
  • 来源:菏泽新闻中心

心电远程监护(ECG Telemonitor)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3年,“心电图之父”荷兰教授Einthoven通过1500米的电缆线,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份完整人体心电图,这在后来被广泛认为是心电远程监护的雏形。其后数十年间,伴随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大肆流行,心电采集和监测技术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中晚期,动态心电图(Holter)、床旁心电监护仪先后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同期,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日益兴起和成熟,心电远程监护获得了长久发展和广泛应用。

回顾心电远程监护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代产品:基于电话传输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

代表:美国Cardguard、珠海中立公司

20世纪60~80年代,基于电话传输的心电监护技术(TTM)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TTM技术的原理是将实时采集的心电信息转变为声音,通过电话传至医院接收机,再将声音谐调为心电信号,用心电图机描记,医生通过电话给予患者诊断和治疗。

优点:首次实现了远程心电实时采集和传输,在院外亦可进行监测诊断。

缺点:

1、以模拟调频器方式传送心电记录,在心电记录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遭受外界干扰,所以心电信息传输缺乏可靠性。

2、产品仅能对心电情况进行记录,无法进行分析诊断。

3、采用的是有线电话方式传输,用户传输心电记录时必需借助固定电话,使用极不方便。

第二代产品:基于无线寻呼技术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

代表:珠海中立公司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明了基于无线寻呼技术的“心脏BB机”,患者在感觉不适时,手动触发BB机采集装置,然后将BB机扣在电话上传输心电信号。

优点:心脏BB机解决了移动状态下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的难题。

缺点:

1、 不具备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记录分析功能。

2、 在心电信号传输方面仍需依赖电话方式传输,故仍受地域限制。

3、 依然不具备对用户心电情况的分析诊断功能。

第三代产品: 基于手机通讯传输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

代表:美国CardioNet公司、德国Vitaphone公司、上海吉量公司、北京中卫莱康公司、北京艾威梯公司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心电远程传输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心脏手机”等随之问世。早期的“心脏手机”采用分体式技术,由心电采集处理单元和一部专用发射装置(手机或PDA)组成,二者通过蓝牙连接。当患者感觉不适时,可手动触发记录装置,采集数十秒的心电图,通过蓝牙传送至手机或PDA,再以短信或数字方式传至医院数据处理中心。本世纪初,“一体式”心脏手机出现,将心电采集处理单元和发射装置融合于一部特制的手机内,通过手持方式,使手机底部电极接触胸壁形成回路来采集心电信号,然后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将心电信息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

优点:

1、解决了移动状态下心电信号采集和传输问题,大大减少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可随时进行监测。

2、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精度和准确度。

缺点:

1、不具备智能分析预警功能,无法自动识别和发送异常心电信号,患者必须手动采集和发送(且必须是本人),在突发严重心脏疾病及患者休息如睡眠时,往往因无法执行手动操作而丧失救治的最佳时机。

2、无法实现心电实时、连续、多导联监测,在临床应用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复杂心律失常的监护中意义极为有限。

第四代产品:基于基带处理器的无线远程实时监护系统

代表:山东优加利

本世纪初,我国心电远程监护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突破。2005年,国内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自适应分析预警功能的心电远程实时监护产品,并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成为全球心电远程监护领域内唯一掌握此技术并有大规模临床应用经验的公司。

优点:

1、世界上第一台以2.5G/3G 基带处理器为核心的产品,最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实现远程移动状态下超过48小时的连续监测,完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

2、具备智能分析预警功能,能够根据患者当前的心电数据,自适应分析并调整参数,实时跟踪捕捉患者具有临床价值的心脏异常信号,无需医生和患者人工设置,使得大规模人群心电远程监护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心电远程监护  无线寻呼技术  心电记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