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德医模式”实现医院资产增值100%以上(2)
“德医模式”实现医院资产增值100%以上(2)
  • 2011-05-26 08:46
  • 作者:罗向明 田华耀
  • 来源:四川日报

引擎轰鸣 人才推动医改试点

“再好的设备,再过硬的环境,手术终归还是要人做,病情终归要医生来诊断。”在赵鲁平看来,医院创新医改,跨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因素。实际上,赵鲁平本人正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华西医院院长助理的位置来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担任党委书记、院长。

上任伊始,赵鲁平便推出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首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之先河,以中层干部竞聘、全员聘用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为纲;以引进国内外人才、年薪制、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为辅,打破“大锅饭”的制约。

创新应用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与知名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合作,实现了区域性与跨区性的整合医疗体制,实现了“德阳有华西,华西在德阳”,让老百姓在德阳就能享受到华西和第三军医大学专家们的服务,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院这一超前的举措与目前新医改精神不谋而合。

近年来,德医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不断引进各种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学习人才、赶超人才的氛围。眼科主任唐晨2006年9月份作为人才引进刚到德医时,非常失望,一天门诊只有三、四个病人,整个科室住院病人只有7名,还没有医护人员多。呆了一个月,唐晨想离开德医。在得知唐晨的想法后,赵鲁平带领院领导班子,登门拜访,和他详细摆谈交流。当天适逢中秋节,所有班子成员都没有回家吃饭,而陪唐晨一家过节。“当时的场景,现在想起都很感动,赵院长还和我父母拉了半天家常,我充分感到一种被尊重,被重视。”如今,德医的眼科在唐晨等带领下,已经从当年的“豆芽”科室发展成了主力科室,日门诊量达到200人次。

德医不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充实、壮大人才队伍,提出了“人员英才化,学科项目化,医院学院化”的“三化”发展战略,让优秀的医生、护士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者,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让科室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点,学科找项目,项目带学科;让医院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基地。

目前医院的博士研究生达到10名,硕士95名,学科带头人11名,四川省重点甲级专科2个,市重点专科3个,优势学科8个,高级职称人员由7年前的78人增至156人,不仅数量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同时引进的人才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然显现。德医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地市级医院。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避免随意性,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去年3月,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相继在医院神经内科和妇产科开展。神经内科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等六大病种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神经内科主任王淳非常感慨地说,实施临床路径的好处在于医护人员必须按照卫生部规定的大致框架,细化了医生、护士每一天必做的工作,不再出现医生看病、护士护理时的个人行为,避免了过去的大检查、大处方、大治疗,真正为病人省去了不必要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与2009年同期比较,实施了临床路径的所有病种的平均住院日均降低,其中脑出血病人的平均住院日由15.3天降低到10.5天。

2010年5月5日,卫生部临床路径督导组专家来德医调研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认为该项工作领导重视、行动及时、全员参与、亮点纷呈,尤其对医院将临床路径与科研相结合、信息化管理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提出将在总结会上向全国其他医院介绍和推广。今年,神经内科还自创了两个新病种的临床路径,等待卫生部审验。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德阳  医院  医改  资产保值增值  公立医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