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上海:创建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上海:创建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2011-03-23 09:33
  • 作者:沈湫莎
  • 来源:东方网

上海是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医改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信息化。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打破各医院间的“壁垒”,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4年前,闵行卫生局就开始了摸索,目前以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已建成,信息化探索初见成效。 

“活档”相伴一生2006年以来,每个闵行区的新生儿都会拥有一份电子健康档案,陆宝宝就是其中一位。令陆爸爸吃惊的是,小宝宝出生没满3天,家里就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是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医生。原来,这是医生们根据孕妇建卡时提供的信息以及孩子出生后由产科医院传送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内容,在宝宝出生后常规上门访视。医生告诉陆爸爸,只要点击闵行卫生健康网,孩子历次检查、就诊和用药的信息就可一目了然。 

1个月后,陆爸爸收到一条由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来的信息。这是儿童保健医生与计划免疫医生根据妇保访视医生上传的信息,及时提醒家长,在孩子满月时前来接种疫苗,并进行体检。 

小宝宝3个月大时,要住到古美外婆家,陆爸爸到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需要带些什么资料过去,得到的回答是“只要带好孩子的健康卡就可以了”。 

据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介绍,无论在闵行的哪个社区做健康检查、给孩子预防接种,都不需要转诊和资料转入、转出手续,只要有健康卡,在哪儿都能享受到同样的、连续性的服务。 

卫生部部长陈竺看到闵行区实行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发出惊叹:“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活档’,以前医生写的都是‘死档’,它没有动态过程,对慢性病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无法产生效应,而闵行的工作真正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目前,闵行区户籍居民签约建档92.27万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签约建档36.06万人,建档率达到30%以上。 

大小医院各司其职 

患者总有一种想法:看病还得去大医院,求安心。于是,就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其实,社区医院有与居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医院有专业上的强项,如何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是闵行区卫生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解题还是靠信息技术。自从闵行区建成了区卫生数据交换信息平台,将软件应用终端连接到每个医疗卫生机构,构架了覆盖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村卫生室)后,居民无论到哪家医院看病,医生都能读取健康档案,共享信息,从而为减少重复检查和不合理开药提供了依据。 

在闵行,居民还可以在家门口自助体检,只要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里,刷一下健康卡就可以享受血压、血糖、骨密度、肺功能、脂肪测定、体重指数(BMI)等免费体检,检查结果自动存储到健康档案。社区医生能通过网络了解居民健康情况的变化,对指标异常的居民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和实时追踪,做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居民本人也可通过互联网查阅自己的体检结果。 

目前,闵行区有2所区域医疗中心、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02所村卫生室。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外的危重疑难病人救治,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常见疾病诊疗和基本预防保健指导。社区卫生站点和村卫生室则负责周边社区的一般疾病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指导。通过完善的信息平台,大小医院各司其职,互通信息,有效缓解了患者“扎堆”大医院带来的困扰,也使每个患者能得到有效救治。 

效率高了,支出少了 

一些区县卫生局到闵行区“取经”时常问: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化平台,成本一定很高吧?的确,在国家逐步加大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闵行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近1个亿,平均每人50元。在经费管理上,区卫生局实施以信息数据为依据的项目化管理和契约化管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强化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据统计,全区门诊均次药品费用、出院均次药品费用、药品收入比重为全市最低。改革4年多,已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4亿多元。 

2009年,按照新医改要求,闵行区借鉴国内外药品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国家和上海市药品政策框架下,利用信息化技术,依靠现代商流物流等流程再造,构建药品供应链,将医院药品流通中药品所有权和管理权让渡给物流供应商,药房实行存货托管。医院与供应企业签订药品物流委托管理协议,开放药品管理信息,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自动补货,医院实现药品“零库存”。通过合理分摊供应链成本,降低了药品供应的总成本,有效预防了腐败滋生,在经济上实现“医药分离”。闵行区的探索,无疑走在了前列。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电子健康档案  信息网络  医疗卫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