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远程医疗 >  汶川,远程医疗亲历记
汶川,远程医疗亲历记
  • 2010-01-28 15:35
  • 作者:汪鹏
  • 来源:e医疗

5月13日,我受命随医疗队奔赴汶川县映秀镇和德阳市等重灾区执行任务,成为西南医院唯一有幸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计算机工程师。

5.12汶川大地震,灾情突如其来,震惊全国。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部署下,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百余名专家教授、医务人员,根据总部首长指示,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率领下,分四批火速奔赴地震重灾区德阳、汶川等地区,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活动。在灾区工作的十几天时间里,我院的野战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受住了考验,在伤员救治和通讯保障方面成效显著。

千难万险进灾区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在地震发生后的数天里仍余震不断,这给医疗救援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在我院医疗队执行任务的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交通严重受阻,通往映秀的多处桥梁被毁,道路被山体滑坡阻塞,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从重庆市开进到都江堰市后被迫停留数日,直至5月18日,一条临时水路开通,车辆才得以继续前进。5月18日22点,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乘滚装船出发,历经6个小时到达水库映秀段临时码头。下船后,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又通过了5公里最艰险的路段。这条道路不仅狭窄崎岖,路面情况差,而且一侧是随时可能有巨石滚落的山体,另一侧是水流湍急的岷江,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车毁人伤。虽然只有5公里的路程,车辆开进却用了近1个小时,终于在5月19日凌晨5点安全抵达目的地。在车辆进入映秀的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经过长途颠簸后,各种精密设备能否正常运行。事后证明,野战远程会诊车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在后来的多天里顺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与世隔绝,会诊车是首辆进入映秀的卫星通信车

自5月12日大地震发生时刻起,重灾区映秀的有线电话和手机通讯全部中断,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我院先期到达的两批医疗队已不能与外界直接联系近一周了。

在这期间,医疗队日常只能靠人往返于映秀和都江堰进行讯息传递,既不方便又非常危险。我院的远程医疗会诊车是首辆进入震中映秀的卫星通信车辆,这使得前后方在震后第一次建立了一条快速有效的信息通道。

野战远程会诊车到达映秀镇后,我在第一时间通过卫星与总后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取得了联系,而后又与西南医院成功对接。在汶川县映秀镇旋口中学校门前的会诊车上,我院吴军副院长、姬军生主任通过视频,向远在重庆的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的李景波院长、陈征友政委详细地汇报了医疗队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工作情况。由于已经近一周不能直接联系,大家都非常激动,李院长和陈政委详细寻问医疗队有什么困难,并与医疗队员们一一“见面”致意,激励大家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多救伤员。

整个对接过程中,声音和图像都比较清晰。卫星通信的连通使后方医院能够最快得知医疗队的安全情况、工作和生活等信息,并及时补充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后勤保障物资。由于映秀地区无高大障碍物遮挡,大气污染少、质量好,所以特别适合卫星通信。据设备测量,卫星信号强度最高达到87,信号质量最高达到98,这为各项应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伤情复杂,急需专家会诊

我院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于5月13日凌晨到达德阳市,是第一支进入灾区的省外医疗队。第二批医疗队于5月14日晚第一个到达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两地的受灾情况都非常严重,德阳作为地区中心,要收治大量区县转来的伤员。而在映秀,大部分房屋倒塌,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伤员。截止到5月29日,我院驻德阳医疗队共收治伤病员1500余人,其中危重伤病员1020人,开展大型手术204台次。我院驻映秀医疗队共收治伤病员2000余人,其中危重伤病员292人,开展各类手术85台次。其中,许多危重伤员的治疗都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有的伤员既有一般的骨折型损伤,又伴有脑损伤、脏器损伤等。然而,医疗队的专家教授又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在做完急救处理后,后续的全面治疗则有赖于多学科间的协作,这就使得后方专家的协助至关重要。

多次远程会诊

在映秀,有很多受伤群众由于被困时间长,多处受伤,病情复杂。医疗救治涉及的学科较多,为了科学地制定救治方案,医疗队医务人员需要后方医院的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远程会诊。我们医疗队员将伤员的病历数据转换成图片,通过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上的卫星数据收发系统及无线网络系统实时传输信息,后方医院医疗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辅助会诊平台展开网上会诊。

有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右股骨干骨折术后两年,2年前右股骨干骨折用一个“髓内针固定”,术后骨折一直不愈合。在地震中受伤后,髓内针断裂,骨折移位。来自西南医院骨科的王序全教授和唐康来教授对患者的诊断和后续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分歧在于是否需将髓内针取出,并更换其它固定装置。为给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两名专家以对患者极为负责的态度,向西南医院骨科许建中教授申请了会诊,同时利用远程医学网的远程会诊系统向后方传输了患者的X光片资料。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前后方的专家们通过网上交流,共同为伤员制定了救治方案,明确需要将断裂的髓内针取出,并重新安装硬性固定器械。

29岁的女青年朱辉,在地震中身体多处创伤,曾发生休克症状。在后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连续发热5天未见好转,特别是每天下午或晚上发作。发热时,体温一直在38.5~40℃之间,畏寒、头痛、浑身酸痛,查体无异常发现,但每次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体温正常时无不适。前线的医生担心是热带传染病引起,于是向西南医院感染科毛青主任申请了会诊。毛青教授对传过来的会诊资料,包括各种检查检验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和前线医生进行了认真咨询和探讨,最后认为可能是沙门菌感染或结核引起。最后,毛青教授提出了一整套参考处理意见。后来,这名患者在前后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康复。

科学的治疗方案,使对伤员的救治更科学、更合理,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家属“见面”倍感亲切

我院领导非常理解医疗队员家属焦急的心情,多次组织赴汶川映秀和德阳地震灾区的医疗队队员家属,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前线的医疗队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医疗队队员和家属都倍感亲切。

远程视频会议指挥救灾

5月21日8点40分,第三军医大学高福锁政委率三所附属医院的主要领导,在我院抗震救灾远程医疗信息中心,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映秀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第三军医大学王登高校长等召开了视频工作会议。医疗队向校党委报告了震中映秀镇的伤员救治情况、医疗队员生活和健康情况、近期医疗队救援形势及受领任务情况等。在映秀工作的13天里,此类的工作汇报和任务部署会议每天都有安排,为前后方提供了最有效的沟通手段。

远程教学为前线普及防疫知识

为给在一线抗震救灾的官兵普及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知识,总后卫生部多次组织了军内外著名专家在远程医学网上实时授课。每次我院驻映秀医疗队都积极组织收看。专家主讲的内容包括《地震与紧急救援理念》、《灾害救援中的医疗急救问题》和《皮肤病防止讲座》等。此外,应医疗队队员要求,我院还安排了一次点对点的视频讲座,由我院烧伤研究所一级教授肖光夏主讲《气性坏疽的特点与处理中的注意事项》。远程教学培训是目前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上开展最频繁的业务应用,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可以实时传输授课课件信息和专家肖像信息,界面非常直观友好,并且还能够现场提问答疑。

向后方医院传输了大量数据资料

当卫星通信联通以后,远程医疗会诊车即成为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上的一个终端,可以访问整个网络上的数据资源,支持在线浏览、上传和下载等功能。远程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非实时的通讯联络方式,特别是在通讯完全中断的映秀,这一功能更发挥了重要作用。灾区每天余震不断,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前线的救援和生活情况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医院每个人的心,大家每天都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找寻医疗队的踪影。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应用,使前线的各类图片和文字讯息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医院,让大家随时能够最快速地了解到医疗队的最新动态和灾区的最新情况。截止5月28日,利用会诊车车载的卫星通讯系统,共向医院传输了图片1200余张、文字稿件15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和多幅图片已被解放军报、新华网和重庆晨报等媒体采用,既满足了后方的资讯需求,又有效扩大了单位的宣传影响力。此外,震后的映秀消息相当闭塞,不能上互联网,报纸也无法送到。为此,后方医院的同志每天从网上下载大量新闻资料,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向医疗队发送过来,让大家及时了解到全国抗震救灾最新情况和国内外要闻。

远程医疗会诊车

远程医疗会诊车主要用于应急机动条件下前方和后方的视频(动态和静态图像)、音频的实时双向传输,为危重伤员的早期治疗及专科治疗提供远程专家会诊,并可为其他医疗系统提供远程会诊的支援平台。远程医疗会诊车的核心工作平台是车载式无线远程会诊系统,它综合运用了卫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目的是提高野外医务人员在执行特殊任务时的应急卫勤保障能力。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卫勤指挥、远程教学、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数据交互和信息检索等。车载无线远程会诊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车载卫星定位及通信系统

系统通过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鑫诺通信卫星为中继,采用车载式天线伺服系统联结远程站点,融入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系统具备较好的自动化功能,能够实现自身全球卫星定位(GPS)、全自动或手动控制,以及自动对星等。当工作时,系统利用车载的1.5M碳纤维菱形天线及相关信息处理设备来接收和发送电磁载波。自动对星系统通过GPS获取系统当地的经纬度,并输入车体的航向角,由单片机计算出卫星的方位、俯仰和地理角,再转化为方位夹板角、俯仰夹板角,在单片机控制下驱动天线转到目标星位。同时,也可以利用ACU2U1.5M天线控制器对天线的方位和俯仰角度进行手动调节,以获得满意的信号强度及信息质量。

2. 卫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Polycom ViewStation 128音视频采集器、Sony EVI-D70P车内摄像头、KDV8005媒体网关、SSPB-K4固态放大上变频器、SVA2101E车载军用型智能音视频矩阵、DES-1024R机架型百兆交换机和液晶平板电视等。在卫星网络连通以后,视频会议系统相当于是在一个封闭的大局域网内进行工作。系统利用基于实时嵌入式设计的媒体网关,实现各种控制指令的剖解,提供组播通道。可以和多点控制单元、会议电视终端混合组网,在接入点把会议向局域网组播。各终端的音视频采集器都具有独立IP地址,相互间可以实现自动或手动拨号连接。

3. 计算机控制及辅助系统

主要包括WS-855GS一体化工作站和远程会诊软件终端、StarClient视频组播软件等。系统主要实现会诊及会议的控制,包括预约、启动、停止,以及会诊资料和各类数据的网络化传输。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的应用解决了野外医务人员与后方医院或卫勤机构的信息共享问题,使得在专家不能亲临一线的情况下,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和医务人员的野外救治水平,并最终为伤病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有待改进的技术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远程医疗会诊车的机动远程医疗系统得到了充分应用,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快速指挥信息与现场救治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卫勤保障能力和官兵平战时医疗救治水平,是保障手段信息化的充分体现,充分发挥了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应用效果及紧急救援指挥与服务官兵群众的作用。 

通过此次在“实战”条件下的检验和应用,不仅使我们积累了更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也深深地感受到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正在被广大医务人员和群众接受并广泛应用。但是,在这次应用中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可改进之处,我有一些体会希望跟读者共同探讨:

一是系统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①远程会诊方式还比较单一。后方专家对伤员各种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会诊质量有直接影响。目前的远程会诊方式一般只是以提前传输的文字、图片和静态或动态图像资料为基础,对伤员病情进行音视频讨论,而缺乏对伤员“面对面”的望、闻、问、切。这就需要我们设法把后方专家需要的伤员资料进行电子化,然后通过卫星网络传输,尽可能做到对伤员的可视化和可交互,并对各类实时数据进行监控。②在远程手术指导方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虽然野战远程医疗会诊车内配有手术台和操作台,但车厢体积较小,不利于手术操作,而且术野信号有盲区,清晰度也不够。下一步应争取和野战手术车或野外手术室配合使用,将手术空间从车内扩展到车外,并增加术区信号采集设备,使远程手术能真正实现安全、实用、高效。

二是系统性能仍有改进需求。远程医疗会诊车车载设备体现了较好的机动性能和稳定性,这使得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较固定站点大为拓展。但从多次应用过程来看,仍存在一些缺陷:①系统数据链路的传输速率有待提高。车载卫星系统采用了全双向非对称的数据传输模式,网络数据下行速率最高可达到450K/s,而一般上行速率只有10~30K/s左右,这给大容量的数据传输造成了障碍。②抗干扰能力亟待增强。从信号质量和应用效果方面看,周围电磁环境对远程医疗会诊车的使用有一定影响,山区也明显优于市区。③建议增加系统保密功能。由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非加密模式,导致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不易界定非密或涉密的信息不方便进行直接传输,若能在应用终端安装加密和解密装置则更优。④远程医疗设备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型是发展趋势。远程医疗设备在体积和功能方面的改进有利于远程医疗会诊活动更方便、更普遍的开展。

三是对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虽然远程医疗会诊在我军已应用多年,但在野战条件下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医务人员都需要去逐渐适应。技术人员应该更全面、更深入的去学习卫星通信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知识,要能熟练判断和解决各类故障,使各个设备发挥最大功效。而医务人员则应该从医疗的角度去拓展应用模式和应用空间,使野战条件下的远程医疗会诊真正有助于医疗救护工作。

【责任编辑:钢铁小喷侠 TEL:(010)68476606】

标签:野战远程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