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医保信息化第三波:探索异地就医的联网结算(2)
医保信息化第三波:探索异地就医的联网结算(2)
  • 2010-01-26 14:50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这就是说,北京居民在实现了本市范围内的实时结算后,才能奢望异地结算。

从现实情况审视,无法进行异地结算实属制度设计的无奈之举。镇江市医保结算中心主任李一平分析,目前跨区域统筹有三个困难:其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系按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缴纳,各地工资水平不一带来职工和单位缴费水平不一,必然导致不同地区所能承载医疗报销水平不一,从而没有普适的统一报销标准;其二,职工退休后赴异地养老,但在原工作地缴纳的医疗统筹基金并未能随之划拨,若享受医疗报销政策,自然就占用了当地医疗统筹基金;其三,各地用药目录不一,客观上无法实现跨地域结算。

实则,我们也可以从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省医疗保险联网的福建汲取经验。记者从福建省医保中心了解到,福建省异地就医系统自2006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省本级和9个市本级已可相互开展异地就医实施结算费用工作,可实施异地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49家,定点药店24家,异地就医已登记12500余人,异地药店购药6100人次,异地就医费用结算达3870万元。

据了解,福建省下辖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省异地医保系统建设之前,各地市在医保政策、业务规范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为保证异地业务的顺利和正常开展,福建省把统一相关政策和业务流程摆在了关键位置,开创性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异地就医过程中关于就医标准和经费结算等业务的处理方法和业务流程。同时启用新的药品及诊疗项目编码,推行了新网络、新编码、新结构、新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四新”举措。

新IT架构的思考

2007年,劳动保障部社保中心将异地就医管理问题列入了重点研究课题,委托上海医保中心具体承办,参与课题组的有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部医疗保险司、信息中心也是课题组成员单位。

这次课题研究是全国第一次系统搜集、调查、分析和研究异地就医情况。经过一年的调查分析,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医疗保险业务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逐步推进应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项保障制度在逐渐完善、调整,覆盖人群还需要不断扩大。一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变化在所难免,这必然要求医保信息系统的规划极具前瞻性。

长期研究异地结算的劳动保障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吴光也参与了课题组,她呼吁,一定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标准和搭建核心平台的工作。她反映,在医保起步之初,国家对信息化建设没有投入,甚至医保机构的办公软件和场所很多都是依托当地银行,因此形成了地方各自为政的情况。而后期启动的“金保工程”重点放在养老保险,对医保信息化重视不足。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国家对医保机构经办能力方面的建设将会加大投入。

“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的统一、规范,这将为异地就医工作提供可通讯的协议。当然,只统一标准而不统一软件,将难以推进业务规范化管理,难以保证业务流程的统一,软件核心平台的建设也迫在眉睫。”吴光说。目前有很多医保机构信息系统还运行在2003年发布的核心平台上,通常是以Oracle的数据库、

BEA的中间件和顶层应用构成的三层系统架构。其中应用系统是由东软、银海、华南资讯、清华同方、创智集团和北京长天一起研发的。

有业内IT专家认为,目前的医保核心平台实现的是一种低层次的整合,整合的效果不好而成本过高。特别是未来强化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职能,医保要通过合理的支付方式控制和引导医疗费用的支出,这就需要医保信息系统内的数据挖掘功能得到增强,未来需要的是一个高层次整合的数据平台。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医疗保险实际的系统交易量和数据量巨大,需要容纳全部投保社会人口的个人账户及逐笔交易数据。所以对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都比较高。毫无疑问,这项耗资、耗物、耗人、耗时的庞大工程,将是对新IT架构设计者们的一次大考。

【责任编辑:风逝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医保信息化  
  • 分享到: